新兴铸管:在调整创新中走向世界

2002-02-2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新兴铸管的结构调整战略是“钢铁内涵挖潜,铸管规模扩张”,依靠钢铁效益积累资金用于铸管开发,以钢铁销售带动铸管销售,进而完成企业战略重心的转移。实践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成功。由于铸管的强力支撑,近两年在钢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的效益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利税6.4亿元、利润4.18亿元,200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利税7.8亿元、利润5.5亿元,而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大型工程的开工,又给新兴铸管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兴铸管:在调整创新中走向世界
    短短的8年时间,一家地处中国太行山麓的小钢厂,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铸管企业40年走过的路,根本改变了世界铸管市场的竞争格局。
     新兴铸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生产规模不足10万吨钢的小厂,生产螺纹钢、圆钢等大路货。“八五”期间,他们毅然决定生产离心球墨铸铁管,取得显著效益。2000年,公司资产达49.2亿元,销售收入2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4亿元,实现利润4.18亿元,出口创汇4260万美元。钢铁与铸管的产值比已调整到1∶0.76,铸管产品已成为公司新的经济支柱。
     成功的产品结构调整,使新兴铸管的综合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得以跻身世界铸管三强。2001年9月,公司50万吨铸管扩产改造工程竣工,标志其铸管生产规模国际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二位。同时,新兴铸管牢牢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铸管之王”。其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离心球墨铸铁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40%出口到五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钢铁“热”中“冷”调整
     1988年,新兴铸管的前身2672工厂刚刚自行完成了3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改造,正好赶上中国钢铁市场第一次升温。在滚滚热潮中,时任厂长的范英俊却在冷静思考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钢铁巨人的包围之中,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只能做小兄弟!在钢铁巨人的包围之中,大胆提出了在钢铁产业边缘寻找一个“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当作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果断转型。企业必须另辟蹊径,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经过3年时间的市场调研,他们把目光聚焦于离心球墨铸管这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离心球墨铸管具有铁的本质、钢的性能,其价格是钢材的2至3倍,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输水、输气领域,是传统灰铁铸管的替代品。当时国内重点工程也有需求,但基本依赖进口。生产离心球墨铸管,工程建设周期短,投资只是钢铁项目的40%至60%,能耗也比钢铁小,而且企业原有的钢铁生产工艺、厂房、设备、能源、管理、技术、职工队伍等资源都可以支持铸管的发展,日本久保田、法国莫松桥这两大世界铸管巨头的成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公司决策层充分分析结构调整的困难和风险,1991年,向全体职工宣布了“依托钢铁、发展铸管,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同时在实践中统一大家的思想。
     攻占技术制高点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几家企业上马球墨铸管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然而,掌握核心技术谈何容易!新兴人没有被难倒,他们提出:以技术创新为主,引进为辅,培养人才先行。很快,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机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一些国内铸造界的资深专家被请到了公司。公司还想方设法把一批技术骨干送到国外去学习,把更多的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送到国内先期引进设备的企业培训。
     在引进谈判时,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不约而同地对新兴搞技术封锁。严密的封锁无法扼制新兴人的铸管梦,他们化整为零,分别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引进关键技术,配套设备则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
     1991年铸管项目上马,新兴铸管开始了起飞的征程。
     1992年,在整体引进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改变策略,分头从几个国家引进了离心机、工频炉等关键设备,然后集中所有的技术尖子进行技术攻关。
     1993年4月,新兴公司第一条水冷型铸管生产线投产。
     1994年之后,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水冷离心机诞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6年,公司在石家庄又建成了一条DN1200-1600大口径树脂砂热模法离心铸管生产线。
     1998年,新兴铸管又向世界特大口径铸管生产技术高峰发起了新的冲锋。
     1999年1月,公司生产出第一支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DN2000×8000特大口径铸管。
     新兴铸管从一开始就以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为己任,即使在市场开拓最艰难、连续两年亏损时也从未降低目标。他们坚持“引进为辅,创新为主”,培育了一批自己的技术骨干,并同国内铸管业的权威专家精诚合作,迅速掌握了球墨铸铁管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的完全国产化。1999年他们开发成功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离心机,生产出口径2米、长8米的特大口径铸管,并在太原引黄工程打压一次成功;同年他们开始向印度和马来西亚出口球墨铸铁管成套设备,仅用6年就实现了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跨越。他们历经磨难而掌握的娴熟工艺使产品的综合成品率达到了98%,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他们强有力的竞争,使球墨铸管的市场价格从每吨8000元一路降至4000元左右,为拓展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新兴铸管已能生产26个规格、100多个品种、各种口径,可供输水、输气和酸碱环境下使用的多种防腐处理的球墨铸管,掀起了国内铸造业的一场革命,4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劳动生产率是钢铁部分的2.5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仅仅用了6年时间,新兴铸管人不但掌握了世界先进的铸管工艺技术,实现了全部装备的国产化,而且依靠不断创新,在铸管生产的众多领域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造就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铸管专家。
     开拓市场无止境
     1993年,一次大的机遇来了。青岛钢管公司与外商签订了第一份球墨铸管出口合同,找到国内先期投产的两家铸管厂和即将投产的新兴铸管。公司领导果断决策,冒着可能赔款上千万元的风险接下这份合同,先打国际市场!
     然而没过多久,其中一家工厂因为设备屡出故障退出生产,青岛钢管公司万般无奈,准备赔款认罚。新兴铸管得知消息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主动承担了整个合同76%的任务,并如期交货。新兴铸管调整结构后的首批产品就这样首先进入了中东和东南亚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铸管市场,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的出口创汇。
     不久,国内又有几家企业斥巨资涉足离心球墨铸管,市场竞争开始升温。是力保利润,还是开拓市场?新兴铸管认为,从长远看市场份额比眼前利润重要得多,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开拓市场,借助市场压力降低成本。先要市场,后要利润!结果,新兴铸管在发展初期虽然亏损了3000多万元,但是铸管销量成倍上升,两年内超过了10万吨,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1997年,公司铸管盈利3100万元,1999年盈利9600万元,2000年盈利超过了1.2亿元。
     近几年,新兴铸管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以铸管为主、多种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使企业拥有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后劲。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大型工程的开工,又给新兴铸管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让新老产业比翼双飞
      国内外有不少企业,因为新产业的发展和培育需要资金,便从原有产业中大量“抽血”,结果使原有产业因为“失血”而休克,新产业也因为“造血”能力未形成难以发展。不得已,许多企业“饮鸩止渴”――或超越自己的偿还能力大规模贷款,等待资不抵债的厄运,或引外资控股,拱手让出企业控制权。
      在解决钢铁与铸管的矛盾上,新兴铸管公司很快确定了一个完全立足于自身、依靠自我积累实施滚动发展的策略:铸管依靠钢铁发展,钢铁依靠铸管生存;结构调整依托钢铁效益的巩固和提高,钢铁的效益与效率决定机构调整的速度。
      这是一个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策略。
      几年来,钢铁内涵发展、挖潜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主要装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加强管理,钢铁产量从1992年的30万吨,提高到了现在的85万吨,多项经济技术指标排在冶金行业的前列。积累资金10多亿元,为产品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倾力发展铸管产业的同时,他们在钢铁生产中利用国际先进的控温轧制技术,从一般螺纹钢发展到高强度螺纹钢,目前这一技术已开发成功,达到了国际标准。
      在结构调整中,由于创造性地处理了铸管与钢铁的发展关系,新兴铸管公司不仅避免了结构调整的效益“低谷”,而且实现了钢铁铸管两大支柱产业的比翼双飞。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