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钢凭综合实力闯天下

2002-11-2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邢台钢铁公司--这个过去靠单一生铁产品勉强维持的钢铁行业的"小兄弟",如今却成为我国汽车标准件、拔丝、焊网行业顶替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利润从1997年的507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1.83亿元,年递增10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位,总资产贡献率名列前三位;今年1-7月,在全国钢铁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排序中,又有两项指标进入强档:全行业"上半年利润增长幅度大的十一个企业之一"和"钢铁企业创效能力最强的八强之一"。
    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年中发生的,难怪人们说它实现了"撑杆跃"。"撑杆跃"是怎样实现的呢?
    "企业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函数,即对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重新组合。"邢钢董事长、总经理袁世臻一语破的。
    转变观念更重要
    1996年10月,袁世臻走上邢钢董事长、总经理的领导岗位。此时,邢钢传统主导产品---球墨铸铁管因质量问题销售不畅,钢铁产品不配套,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已拖欠职工工资8个月。面对困难局面,袁世臻和领导班子认为,企业当前有比生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转变观念。
    怎么转?对于邢钢这样的产品单一化的国有企业,第一位的就是要和"老化"斗,包括思想老化、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老化等。带着这种新观念,邢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实施一系列改革。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邢钢全面推行了聘任制,对机构"精兵简政"。管理处室由过去的32个压缩到17个,管理科段由385个压缩到226个,管理人员也由原来的1998人压缩到1182人。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实行"吨产品成本工资含量包干"和"岗位工资制",建立起全员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奖金与劳效挂钩的分配机制。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邢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机制创新中的又一"重头戏"。1998年,邢钢果断地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原矿山公司实行闭坑,对靠外购废铜加工生产的原冶炼厂进行转产;1999年,将市场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和外欠达7000万元的原铸管厂停产,人员分流,组建钢城公司;随后,又将设备公司、汽车运输、生活服务公司等(子)公司推向市场,使其"断奶",独立经营。通过机制的转换,这些辅助分(子)公司不但全部扭转潜亏,而且实现利润每年以一定幅度增长。
    推进技术进步"两手抓"
    1997年,面对十分落后的生产装备,袁世臻提出推进技术进步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即一手抓"硬件"建设,全面铺开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实现技改创效;另一手抓"软件"建设,制定新的产品延伸开发战略,向品种质量要效益。这种理性思维,使邢钢敢于在"九五"期间,一下子投入15亿元,对铁、钢、材三大系统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轧钢提速和热装热送改造,使线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投产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在炼钢系统建成第三条小方坯连铸机,形成"三机对两炉"的生产格局后,又用8个月建成了国内第一台6000m3无氢制氧机,解决了制约炼钢生产的"瓶颈"问题,使铁、钢、材迅速达到了"双百"万吨的生产能力。
    1999年,针对铁、钢生产能力大于材的不平衡现状,邢钢果断决策,将当时准备建设30万吨棒材的生产线转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线生产线,年内建成投产后,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化线材生产的配套格局,并实现了铁、钢、材的第二次生产平衡。
    2001年投资2.8亿元建成的第二条高速线材生产线,采用了无头轧制、大盘卷等当今世界最先进技术成果,实现了全线跟踪在线调整,产品精度达到了±0.1mm,盘重可达3吨,可轧制高、中、低碳钢、优质合金钢等诸多钢种,品种能够满足建筑、丝网、标准件、汽车用紧固件等材料需要。其中25-42mm大规格盘卷填补了国内空白。邢钢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此类技术的企业。这套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将替代和满足国内许多厂家用高额费用从国外进口大规格盘条的需求。二高线投入运行后,仅两个月就实现了达产达效,且产品供不应求,使标准件生产厂家大声叫好。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