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钢大力倡导“优钢文化”

2004-12-2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学院体育场上,一支特殊的军训队列引人注目。20多名学员,全都是湘钢现职厂处级干部。他们将在管理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离岗培训。
    与原单位完全脱离关系,转入长时间的学习生活,一些同志不大习惯,有的存在想法。不过,当大家在公司总经理曹慧泉、党委书记赵振营等出席的开学典礼上获知学习内容和总体安排时,又不免为之兴奋——上、下两个学期,他们将要系统学习北大光华管理渊源MBA的8门核心课程,还有基础理论、当代世界科技、计算机、实用英语、政治经济思潮、钢铁行业发展趋势等。此外,将赴国内外先进企业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学业结束考试合格,可获得北大光华职业经理人培训证书和哈佛管理技能培训证书。
    学习是机遇;学习是提升竞争和发展位势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湘钢中层管理人员大都是搞专业技术出身的。此番开办厂处级干部离岗培训,就是想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培育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被称之为“人才再造工程”。湘钢计划用5年时间,把所有现职厂处级干部照此方式轮训一遍,总体费用估计要超过1000万元,可谓不惜重金。
    开学之前,湘钢公司领导与参加学习的干部们逐一谈话。公司专门制订了管理考核办法,上课迟到一次扣罚50元,早退100元。每月公布业绩考核,学期综合考核。
    身兼管理学院院长的曹慧泉在开学典礼上表示:凡是学年综合考核排在尾数的,对重新上岗任职绝对有影响。
    
    学习着,就是在成长着
    湘钢精神是“善于学习,不断创新,争创一流”。第一位强调的就是学习。
    不善于学院,观念就会保守僵化,大吃苦头。对此,湘钢是有切身体会的。
    回想当年,湘钢的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长期落后,处于同行业倒数第几,好象也并不怎么觉得日子过不下去。到兄弟钢厂,说是去学习取经,可不知不觉就指手画脚,给人家当起老师来了。有为湘钢采购员,甚至以教训的口吻向一家大型煤矿的老工说“你懂不懂市场经济啊?”以至多少年后,这位老总见到湘钢前往求援发运煤炭的党委书记,仍然提及此事,使得湘钢领导很是尴尬。
    1998年,湘钢在庆祝建厂40周年的时候,其实正存在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当年潜亏两亿元,3年累计6个亿,还欠着别人的货款10亿元。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职工工资拖欠,人心浮动。有人甚至连企业关门散伙的具体日期都给预报出来了。
    残酷的现实逼迫湘钢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学习邯钢经验,强化管理,深挖内潜,终于闯过生死之劫,迈向良性发展。
    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改变观察事物的高度、角度和思维方式,所谓“转变观念天地宽”。深刻的反思,促使湘钢上下大兴学习之风,向书本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从视学习为苦恼为负担,升华为把学习当成一种机遇、一项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湘钢公司领导层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曹慧泉,这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对读书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癖好。无论工作多忙,或者出差在外,旅途奔波,他基本上是每星期要读完一本书。有时侯与人谈论书上的东西,双方投资,他往往兴致勃勃地要把书送给人家。
    曹慧泉给企业文化部全体人员讲授企业文化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他精心备课,亲手制作幻灯片,还抱去一大摞书,提议大家阅读,特别提到要重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这两年,为了支撑精品发展战略,湘钢大力倡导“优钢文化”。所谓“优钢文化”,主要是指湘钢在普钢向优钢转变的实践中,在参与市场竞争并始终追求市场领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综合。建设“优钢文化”需要激情的火焰、理性的深邃、超前的思考、踏实的作风。“精品战略”如若没有被广大职工所认同,就无法激发他们为之共同奋斗。欲要上下步调一致,单纯依靠权利是不行的,需要以“传教步道”般那种无处不在、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引导、熏陶乃至灌输。
    近两年,湘钢几乎每个月都要利用双休日举办专题讲座,邀请GE公司、海尔、国家科委、复旦大学等著名企业、权威部门、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开展经理人全面管理沙盘模拟训练和拓展训练,赶上心智模式,培育超越自我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湘钢厂处级管理干部短训班,曹慧泉总是亲自授课。有一次因为实在太忙,时间上安排不开,管理学院打算给学员播放他讲课的录相。谁知,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曹慧泉急匆匆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给了人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他解释说:“我考虑,放录相的效果肯定不如我自己来讲得好。”
    党委书记赵振营讲“优钢文化”,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有所修改和丰富,说明他自己对“优钢文化”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不断有新的知识。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庄志源给领导干部讲廉政建设,不照本宣科,许多观点和见解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听起来很有新意。
    湘钢群众性的读书活动,讲求认真学、创造性地学,特别是要联系企业实际,学以致用,每年都有针对性的主题。
    企业还在刚刚完成扭亏解困的阶段,一些员工盲目乐观,意志松懈。通过学习《华为的冬天》,警醒人们在夏天加紧寻找冬天御寒的棉衣,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团委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罗文的传奇形象,启发青年员工在湘钢的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提升个人价值。
    2004年,努力打造线棒材精品的湘钢追求精细管理,大讲细节决定成败,狠抓执行力。
    学习是精神的一种成长,是唯一可以支撑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湘钢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学习的参照系也瞄准世界和中国一流的企业。
    
    无限风光在创新
    GE总裁韦尔奇奉行一种“在必须变革之前作出变革”的哲学。曹慧泉则十分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
    对湘钢来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时候也有,但要尽可能地少,因为毕竟风险较大,湘钢的实力还不足以承受。第二个吃螃蟹,前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又是很先进的东西。曹慧泉认为,在这方面不用唱高调,跟随性的企业创新,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就性。
    湘钢“优钢文化”的着力点,就是培育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过去的成功就可能成为失败之母。创新是企业获得活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湘钢从1998年开始降成本,最初是20%的降低率,其后依此为10%、9%、5.4%……生产过程的降成本是边际递减,越接近临界点,难度越大,边际效益越低。
    湘钢领导层敏锐意识到:企业发展也是有临界点的。过了这个临界点,现有机制的潜能就会发挥殆尽,企业就会丧失前进的内在动力源,离衰退的到来也就为期不远了。
    面对中国钢铁工业新一轮竞争态势,快速成长的湘钢,在企业管理的思维和运作方式上还无法适应,效率低下,控制不到位,传统的痕迹太重,束缚越来越明显。
    如何打通管理的“瓶颈”,把这种差距开发为新增动力源,湘钢以企业创新的思路,确定要用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对传统的管理来一次深刻变革。
    2001年9月20日,湘钢ERP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实现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控制。
    湘钢的ERP系统在全国长流程钢铁企业中是起步较早的,因而引起普遍关注,前来考察者众多。纵观当时国内制造业ERP的大量例证,成功的、失败的都有,而且反面教训比例之高,足以让人为湘钢ERP的命运担忧。对于这方面的风险,湘钢领导们坦言不讳。
    湘钢把ERP首先看作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其次才是先进的管理手段。经过业务流程重组,对采购、财务、仓储、销售集中管理,流程得到优化,业务操作与管理予以规范。
    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状况,集成共享,企业决策借助于强大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显著增强了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一级生产计划管理,基本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销衔接体系,逐步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财务系统ERP上线运行,不可避免地要裁减大批财务岗位。人往何处去?现实威胁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的同志因此“悲壮”地声称:搞ERP,我们是自己挖坑埋自己呀!
    牢骚归牢骚。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湘钢的财务人员表现出高度的大局意识。在最为紧张的那些日日夜夜,有预见性的女同志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告诉说,这阵子厂里搞ERP,顾不上家里的事,而老要多费心。劳动模范范承玲接到工会安排的出国观光疗养的机会,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有的同志连续通宵达旦,累得晕倒在医院;有的深夜才从单位归家,都绝无怨言。
    ERP上线成功,奋战数月的财务人员们,笑容背后是苦涩。自己今后怎么走,路在何方?
    财务部宣布,未能竞聘上岗的人员,不会被推向劳务市场。将组织培训,提高素质后,再重新竞聘上岗。
    许多同志认为自己是待岗的,名声不好听。在此局面下,湘钢几位厂处级以上领导在财务部的亲属带头报名参加培训,从而化解了这些人的思想疑虑。
    创新无止境。2004年1月1日,湘钢产销资讯、炼钢生产调度、资金管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网络监控等推进项目加入运行。10月8日,设备管理信息系统(EAM)又使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拓展。而运输管理、人力资源、轧钢生产调度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已经纳入下一步计划中。
    湘钢ERP以独树一帜的样板经验,于2003年进入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500强,列第79位;行业测评中,湘钢紧随宝钢和武钢,排名第三,获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ERP最佳应用奖和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2004年7月,湖南省将湘钢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前不久,国家“863”专家组考察湘钢ERP后予以高度评价,据悉,已经列入2005年国际“863项目”实施计划。
    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给湘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工作行为的革命性变化。ERP,其内涵在湘钢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创新,正在成为人们自觉行为。
    
    争创一流,关键在于心态
    从1968年湘钢1号高炉投产,其后30年间,几座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长期落后。全行业每回公布排序,在倒数后三名里,一般都可以找到湘钢的名字。
    在湘钢扭亏解困的进程中,作为公司成本“大头”的炼铁厂,被逼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风口、大风量、高顶压、高风温、高喷蒙的“极限操作法”,过去不敢用,或者说不愿意用,一旦真的用了,利用系数迅速得到提高。紧跟着实施的大矿批多环布料、焦丁混装、低硅冶炼等等,无不伴随着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
    如今,湘钢炼铁人的眼光看得更高了。2004年初投产的1800立方米4号高炉,定下的目标就是与国内同类型先进高炉比肩。行业最好指标就挂在主控室的墙上,有个激励的意思。
    老实说,4号高炉投产后一段时间,状态并不理想。设备不顺,对新工艺、新技术的理解也不很到位。工人们干得相当辛苦,却看不到成效,收入上不去不说,还老挨批评,责备他们辜负了期待。
    在车间主任樊尧桂率领下,职工们绝不气馁,先后攻克渣系统的“瓶颈”制约以及鼓掌频繁、铁口喷溅、喷煤堵枪严重、风管连续烧穿等几大难点,理顺了设备基础。到了10月份,利用系数升到2.543,综合焦比335公斤。在痛苦的过程中,4号高炉不知不觉登上了先进的台阶。
    第一高线厂摩根五代单线轧机,2003年产量69.3万吨,超设计能力82.4%,属于全国同类设备的最好成绩纪录。普遍认为这套轧机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再想出现突破性的飞跃不大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高附加值品种不断增加,轧制难度大。经常生产小规格和多品种小批量造成的频繁换辊,也使产量指标损失不小。
    这个厂就进一步提升产能的专题组织技术人员讨论。生产技术科科长吴水龙发现:摩根公司的原设计在轧制某些规格时的产量不高。厂里聘请国外专家前来指导解决,专家到现场看了看,很抱歉地摊开双手,表示爱莫能助。
    吴水龙不死心。他冒着红钢灼人的热辐射,守在轧机旁仔细观察,往往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经过反复演算、再三论证,把相关的规格对接,修改道次。这样一来,轧制速度由90米/秒左右提高到104.5米/秒,小时产量上升6至9支。另外几种规格,通过调整轧制参数和导卫配置等,小时产量又提高了15%。
    2004年,第一高线厂产量将突破73万吨,吴水龙也于最近被评为“有突出贡献者”,获得公司3万元奖励。
    根据吴水龙所作的系列方案,明年将采取综合性管理和技术改进,有望使这套轧机的产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高线厂2001年技术改造后,大胆采用国内手套国产双线轧机,2002年突破年产75万吨的设计能力,达到93万吨,同行业领先,世界第二。2003年100万吨,2004年又改写为117万吨。
    第二炼钢厂以3座80吨顶底复吹转炉年产钢336万吨,作业率是国内同类型转炉中最高的,并且在行业中第四家实现负能炼钢。
    如果说现今湘钢员工的普遍心态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不甘于平庸,时刻保持自我超越的进取意识,敢于向“不可能”挑战,争创一流。这样一种心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特别宝贵,也属于核心竞争力。
    2004年末,湘钢又将“打造国内一流的精品线棒钢材和优质宽厚板生产企业”的目标更改了一个字,就是把“国内一流”提升为“国际一流”。
    ①湘钢绿化广场。
    ②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被命为“湘钢之夜”。
    ③湘钢总经理曹慧泉在五届城运会闭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④湘钢信息中心。
    ⑤湘钢以多种形式推进“优钢文化”。
    ⑥央视《当代工人》在湘钢录制节目。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