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 兴澄走出了特钢发展的一条新路

2006-04-2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1993年成立的兴澄钢铁公司,大约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普转优”和“优转特”两步战略目标,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步“特转精”的战略目标。十多年的时间,兴澄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钢厂,进入全国特钢行业的第一方阵,成为国内轴承钢、汽车用钢、火车提速用弹簧圆钢、油井管坯钢生产基地;特殊钢钢材出口基地和特殊钢替代进口生产基地,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特钢行业的排头兵,其进步之神速,令人惊叹!

“十五”巨变产品结构调整大见成效

兴澄的变化,远的不说了。就拿“十五”来说,下述一组数据非常说明问题:5年中,兴澄的钢产量接近翻一番,但总产值(不变价)增长近两倍,年销售收入增长近4倍,实现利润增长近4倍半。这些价值指标都远远超过产量增长的幅度,充分说明了兴澄“十五”期间效益的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见下表。

“十五”期间产量指标和经济指标变化表

2000 2005 20052000()
钢产量(万吨) 101.60 193.70 190.60
钢材产量(万吨) 98.70 187.50 189.96
不变价总产值(亿元) 14.87 43.37 291.66
销售收入(亿元) 24.37 116.51 490.05
实现利润(亿元) 1.30 6.97 536.14
吨材利润() 131.71 371.73 282.23
税金(亿元) 1.00 3.44 344.00

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大力增加市场既有需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品。逐步淘汰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这几年,兴澄开发新品的步伐越来越快,档次越来越高,效益也越来越好。2005年开发新品104项,总量11万吨,占总销售量的59%。其中批量大于1000吨的新品33个,总量89万吨,占新品量的81%;每吨售价大于5500元的新品59万吨;吨材效益500元以上的新品82个,总量6.7万吨。200612月份开发新品50540吨,占全部销量的15.1%,其中售价大于6500元的新品量有27912吨,占同期兴澄钢产量中售价大于5500元/t产品总量的56.8%。按中钢协统计的口径,兴澄2005年新品产量为32.5万吨,产量率为17.34%;新品产值为20.44亿元,产值率为48.3l%,在特钢企业中是屈指可数的。

兴澄开发的新品不仅在国内受到用户的青睐,而且也获得了国际有关著名供应商的认可,世界上六大轴承厂商和多家世界500强中的制造公司与兴澄特钢建立了业务、科研往来。世界上权威的轴承制造公司瑞典SKF、德国FAG公司分别授予兴澄特钢全球合格供应商资格证书,法国SNR公司颁发了汽车用轴承钢认可证书。世界500强之一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比勒公司已连续3年授予兴澄全球供应商资格,每月平均采购兴澄钢材1000吨。2005年,兴澄出口钢材25万吨,占兴澄当年钢材产量的13%,平均吨材售价近600美元。

兴澄的所有特钢产品都是采用连铸工艺生产的。国际上特钢生产的连铸比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较高比例,但在我国特钢连铸比并不高,从发展趋势看,特钢走连铸之路,是势在必行。兴澄结合本企业产品结构,在特钢连铸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冶金专家徐匡迪在视察兴澄特钢后,高兴地称赞:特钢产品全部采用连铸工艺生产是兴澄的创新,兴澄特钢走出了中国式特钢发展的一条新路。

坚持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钢发展之路

兴澄的前身是一家农具厂:1970年靠自制的1.5吨感应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更名为江阴钢厂;以后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已经有了30吨电炉,年产钢近10万吨,但在钢铁界里仍然是一个鲜为人知、无足轻重的小老弟。1995年,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四位一体”现代化短流程生产线,包括一座100吨直流超高功率电炉,100LFVD精炼炉各一座,R12连铸机一台,以及一套17机架的连轧机,1997年底炼出第一炉钢水,19985月轧出第一批圆钢。2000年,它的优钢比达到84.05%,合金比也超过了50%,达到50.53%;到2005年,优钢比上升到95.73%,合金比达到72.44%;而且有些连铸产品,在我国特钢企业中,是只此一家,像用于60kw90kw超临界电站锅炉管坯钢T91,吨钢售价高达20000元以上,国内只有极少数特钢企业能够用模铸生产,唯独兴澄是用连铸生产的,目前已经用于国内几家主要电站锅炉生产厂:在美国卡特丽娜飓风肆虐期间,只有用兴澄锚链钢制作的锚链,经受了考验,现在海内外的订单直线上升,供不应求。火车提速用弹簧圆钢,疲劳寿命要求大于300万次,替代进口产品,兴澄在国内首家开发成功,目前疲劳寿命已超过1000万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

为什么兴澄能异军突起,在短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我们当然应该看到,中信泰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为兴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以及提供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了这样一条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线;更重要的是,中信领导慧眼识英才,聘任了俞亚鹏为总经理。他怀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事业执着,诚信敬业,极具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敢于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提出新目标,带领全体员工既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又满怀激情地跳跃式前进,终于走上了特钢发展的新路。

一是解放思想,敢于闯禁区,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兴澄人在实践中体会到,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观念上没有新突破,行动上就不可能迈出新步子。兴澄建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起初确实是只能生产一些大路货,很多钢种,不仅国内企业没有连铸生产的实践,国家也没有连铸生产的标准,用户自然也难以接受。在连铸生产面前,兴澄人要么是奋力突破,走出一片新天地;要么是因循守旧,屈服于传统,使现代化高档设备只能生产一般产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严峻的形势激励兴澄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主动迎接挑战,变巨大的压力为鞭策前进的动力,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辟出路来。兴澄人成功了。像轴承钢,国际上大约有7个档次,最高的档次就是SKF的标准,现在,兴澄不仅成为生产轴承钢的大户,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国际上最高两级的标准,成为国际上最权威的轴承制品公司SKl7的全球供应商。轴承钢全氧含量平均在7ppm以下,最高档次的在4ppm以下。

二是明确新品开发的几条原则。一条是市场原则。新品开发必须面向市场。要切实做好市场调研,没有潜在市场需求的不开发。他们认为,新品开发不在于立即得到大批量的订单,因为客户采用新品必然会有一个过程;但所开发的新品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潜在市场。同时,新品投入市场后,必须对用户以及用户的用户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使用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与用户一起研究改进对策,使新品的性能不断提高,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高技术原则。开发的新品要有高附加值,这个高附加值是建立在高技术含量基础上的。技术含量低,刚一开发,就会被竞争对手赶上,因此,没有高技术含量的不开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新品在一定期间保持优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是团队原则。新品开发要抢时间、争速度,实现快速反应。这一方面靠在调研基础上的果断决策,另一方面要实施团队原则,将技术、生产和营销等几大部门的科技开发力量捆在一起。通过管理形成一个成功的链接关系,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市场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矛盾,才能提高效率,加快成功的步伐。

三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一方面是建立起推动创新的激励机制,使得从事创新、并有一定成就的员工能够得到较高的报酬;使得生产厂能够主动为新品开发开绿灯,使得部门的近期利益能够服从企业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这主要是一种宽容的氛围,学习的氛围,信息共享的氛围。俞亚鹏总经理明确表态:新品开发成功了,功劳是有关人员的;开发如果失败,不让科技人员承担责任,而是由他总经理来承担。因此,在兴澄,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思考,宽容失言:鼓励实践,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越是宽容。开发人员越是感到肩上责任的重人,越是想方设法.把各种因素考虑得周全更周全,细致再细致,把失败的风险减到最小范围。因此,这几年兴澄的新品开发基本上没有出大的纰漏。结合新品开发和其它攻关项目。兴澄已经拥有技术秘密168项,授权专利22项,还有十多项专利在中报中。

四是围绕品种开发和质量提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新品的技术条件要求高。现有的技术装备必然会有不适应之处,像原有的连铸机只允许生产铁素体、珠光体、奥氏体等组织的钢,对马氏体、莱氏体等组织的钢种一般采用模铸工艺,而像T91这样的钢种,采用连铸工艺会存在许多技术难题:而现有的轧机只允许轧制合金含量在5%以下的钢材,而像T9l这样的高合金钢材.合金含量超过10%,因此必须对相火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升级,以及配置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这是产品开发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在这方面,兴澄是舍得花钱的。先后投入近二百万美元,从英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引进九十年代先进的直读光谱仪、碳硫

联测议、氧氮联测仪、金相显微镜等理化检测设备,建立从原材科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

质最测定、分析、监控,其理化检测手段在冶金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哲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宁可以较高价格进口关键零部件.也不降低要求,随意使用廉价的配件。

人才是创新之本  充分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兴澄现有员工3449人,同2000年相比,人员只增加了515人,增长1925%。在此期间,不仅钢和钢材的产量增长了90%左右,而且还新建了炼铁厂,增加了3座高炉和2台烧结机。扣除炼铁厂及新建能源综合利用热电厂、银亮材分厂的人员,实际上是减员增产增效。近几年,兴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很大,从2000年的508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37.8万元,增长464.96%。这种增幅是同这几年兴澄员工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关系极大。

长期以来,兴澄一直把“科技兴厂,人才为本”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他们认定,高品质的产品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去制造,高科技的工艺技术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去开发,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需要高智商的专业人才之掌握。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源水活头,是公司壮大的助推器,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他们坚持致力于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团结高效的人才队伍。以实践锻炼员工,以实绩评价员工,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我,鼓励人人都能成才、个个都作贡献,为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的涌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是俞亚鹏总经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怎样挖掘人才的潜力,就成为公司各级领导时刻要考虑的大问题。兴澄的做法:一是搭设舞台。发挥潜能,必须要有工作压力,既要有明确的职责,又要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给以相应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力下移,就是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外厂来到兴澄的员工,这一点感受最强烈。有人说,在外厂的“虫”到兴澄成了“龙”,关键就是有了这样的舞台。二是畅通渠道。除了通过各类会议和各二级部门和单位,每天将当天的主要情况报送总部这些常规渠道外,俞亚鹏等公司领导还经常在双休日到基层直接同干部和员工面对面接触,在没有拘束的环境下沟通交通,使公司领导从中获得不少有价值的创意,也使基层领导更好地领会公司的战略意图,正确地贯彻实施。三是赏罚得当。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使“想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促使员工人人向上。

  “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这是兴澄建厂以来就确立了的发展战略,把培训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兴澄成立以来的十多年,公司每年的一号文件既不是经营生产计划,也不是技术改造计划,而是年度培训教育计划。在公司的大力倡导下,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十五”期间,已有17名员工取得金属材料工程硕士学位,19名学员完成计算机软件研究生课程,39名营销员获得金属材料营销大专证书;培养各类各级技术578人。目前在读研究生有60多名,其中在读博士生4名,105人在读高炉、烧结工长大专班。2006年,公司一级办班就有15期,参加员工1000人左右,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此外,各分厂处室办班还有一百多期,基本上实现了全员培训。特别是在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上,兴澄是舍得下大功夫的。除了参加上述各种培训班外,更重视结合新品开发和工程建设以及技术攻关的实际任务,带着问题学,包括出国考察、培训。在兴澄,出国考察不是一种待遇,更不是一种照顾,只要工作需要,基层员工同样可以出国考察培训。像被命名为“陆林操作法”三炼钢分厂的炉长陆林,先是选拔他参加炼钢高级技工班,以后又选送他到德国巴登钢厂培训,现在,他已成为该厂技术上的顶梁柱。最后,他们请卡特比勒公司的专家来培训6δ工程的“黑带”;包括配备必要的工具,每个学员所需费用近10万元。

“笃守诚信,尊崇创新,倚重团队”,兴澄就是以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员工、引导员工。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还必须注重员工的健康心态和品种养成。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日本一家著名钢铁公司一位副社长,在兴澄现场参观时,看到他们的生产环境、生产线的情况、产品的质量,以及墙上的一条格言:“人品决定产品”,他认为这的确体现了兴澄的特色,要求将这张条幅送给他,带到日本展示给工人看。我在同兴澄的基层干部交谈时,他们说到,有些新品的开发的成败,往往不是工艺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在实施中不重视细节的完美,在执行力上打了折扣:而要得到完美的结果,必须在过程中讲究诚信。

兴澄不仅在新品开发上有了重大进展,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改革、环境治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炼铁厂的2台烧结机和3座高炉,自2002年陆续投产后,去年产铁已经达到135万吨,一些指标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他们提出的三个“一”的理念:“从一做起,一次做成,做到第一”深入人心。兴澄自建的长江码头两个泊位,是全国特钢行业中唯一拥有万吨级码头的企业,可以停泊5万吨以上的货轮,附近还有新(沂)长(兴)铁路和3条高速公路通过,交通便捷,是国内运输成本最低的特钢企业。而码头管理则外委港务局实施专业化管理,既减少了人员,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在供应链建设上,按照两个80%的目标 ,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即把80%的产品供应给兴澄的忠诚客户,与资源供应量占80%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环境治理上,以建设绿色兴澄为目标,是全国第一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特钢企业,厂区绿化面积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6.7%;滨江厂区紧挨现代化的厂房,“兴澄苑”中湖水荡漾,绿草如茵,麋鹿漫步林中,各色天鹅在湖中悠闲嬉戏,好一派园林风光。

现在,滨江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今年6月,国内最大的370*490mm的矩形连铸机就将投产,为开发新品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装备条件。兴澄人积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向特(种)、精(品)高(品质)方向发展,工艺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向低成本、专业化、高效率、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在国内外两大市场上开民用工业营销和配置生产资源要素,努力建设一个装备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国际化、环境园林化的高新技术特钢生产基地,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