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做大做强不锈钢产业纪事

2006-05-1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影响力高峰论坛年会”上,根据公众投票结果,“太钢”牌不锈钢荣登“中国不锈钢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
    以不锈钢产量为标志,“十五”期间,从24.28万吨增加到92.55万吨,同比增长2.81倍,太原钢铁集团已连续3年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
    一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太钢销售收入从113.92亿元增加到360.8l亿元,同比增长2.18倍,结构优化等因素增收197.46亿元,占79.98%,实现利税从11.44亿元增加到43.10亿元,增长了2.77倍,内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产量等因素增利33.04亿元,等等。
    太钢为何会实现快速进步?这主要缘于太钢以创新的精神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向着战略目标前进;缘于用创新的思路深化了对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缘于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缘于用创新的方法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缘于实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总之,太钢安装了一颗创新的“心脏”。
    创新决胜市场
    太钢的战略目标是要建成规模大、品种特、质量优、成本低、研发强、效率高、服务好、环保良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针对国内镍资源不足和不锈钢废钢资源短缺的状况,太钢自主开发的“以铁水为主原料生产不锈钢工艺开发与创新”项目,充分发挥了以铁水为主原料三步法冶炼不锈钢工艺特点,实现了铬不锈钢的规模化生产,优化了国内不锈钢品种结构。去年,太钢铁素体不锈钢产量达到26.81万吨,所占比例达到28.9%。2006年,太钢铁素体不锈钢产量计划超过40万吨,所占比例为30%左右。
    低C+N不锈钢精炼工艺技术的开发,带动了太钢整个不锈钢精炼技术、冶金工艺技术的进步。铁素体不锈钢在降低脆性转变温度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冷成形性能方面的研究,满足了高档次家电、汽车行业的使用要求。同时,高性能的超纯铁素体、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的开发,带动了整个行业和应用领域的资源优化,解决了冶金资源匮乏的问题及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钢依赖进口的问题。
    太钢每年都要以战略经营单位和科技命题承包等方式鼓励技术创新,并且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科技创新人员。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太钢用于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投入11亿元,占销售额的3.05%,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由于实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太钢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继“高质量不锈钢板技术开发”荣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之后,“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技术又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铁道部车辆用LZ50车轴钢”、“高质量2B板”等5个新产品分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奖等殊荣;“以铁水为主原料冶炼不锈钢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等14项成果荣获冶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太钢小球技术开发与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些新技术,形成了客车用冷轧板、船用中板、汽车用冷轧板、耐热不锈钢中板、不锈钢复合板、不锈钢中厚板、铁道机车轴用钢和军工用钢等8大类约100多种规格型号新产品。其中货车用不锈钢、地铁用不锈钢及火车客车、机车车轴用钢和火车轮用钢等产品,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太钢不锈钢等重点产品也稳步进人石油、石化、铁道、汽车、造船、集装箱、造币等重点领域、新兴行业,重点产品国产化率大幅度提升,替代了进口,满足了国民经济需要。
    太钢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直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据资料显示:2003年-2005年,太钢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
    创新依靠人才
    太钢关注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才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在健全人才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幅提高人才待遇、大力推行人才激励政策,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增强了内部技术创新的能力,掌握了一批关键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确保了在国内不锈钢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加快实施“515”(50名高级管理人才、100名高级技术人才、500名优秀操作能手)人才工程,建立起动态、竞争、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和机制,形成了用好人才、凝聚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的浓厚氛围。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急需人才。2001年以来,太钢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联合办学,培养了280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再造“两个中心”(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和技术中心),大幅度提高核心人才特别是不锈钢技术、管理、操作方面核心人才的待遇,优秀人才的薪酬达到本单位人均收入的2~3倍,关键人才达到5倍。
    ——建立起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索酬等管理机制,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科技成果价值化的原则,设立了30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对关键课题依其难度设立10万~40万元、50万~80万元、90万~150万元的三档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实施“借脑”计划。先后邀请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家就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知识、不锈钢工艺技术、耐火材料等进行专题讲座。设立了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太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杨天钧等担任太钢博管会的顾问,与一批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太钢已引进10多名国外不锈钢专家来太钢工作。
    “十一五”,太钢将继续实施人才战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中试、终端用户模拟试验及尖端检测设施的研发基地,建成国际一流的不锈钢研发中心;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不锈钢、取向硅钢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速开发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品种,推进石油、石化、大型电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机电、军工配套等关键领域和重大工程的国产化进程;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形成钢铁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技术并适时输出。(中国冶金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