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雪霁照族旗 渤海波翻唱大风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守东创业轨迹

2007-05-21 17:06 来源: 我的钢铁

本报记者郎小山

1942年10月,王守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开始做农活,生活非常艰苦。用王守东自己的话说,“母亲把弟兄四个拉扯大很不容易。”1959年,王守东辞去教师职务转而从军。在部队里,王守东很快成长。1964年参加国庆观礼,作为多年的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多次到济南、青岛、烟台和徐州等地做巡回报告,被战友们称为“王铁嘴”。

“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吃过不少苦,吃糠咽菜都很平常。再加上在部队的锻炼,养成了我拼搏进取、不服输的精神。人就是要奋斗,我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勇往直前。”66岁的王守东回忆起往事时,脸上流露的是经过多年岁月洗礼后的从容和淡定。

1981:未熄灭的炉火

1976年,王守东从部队转业,分配到被当地称为“小钢联”的泰安地区莱芜钢铁厂。干机修、搞宣传,很快,王守东就爱上了钢铁。凭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不到半年时间王守东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7、8个月就成了专家。当时钢厂里说,走了孙元宏,来了王守东(孙元宏是原来钢铁厂的党委常委,理论水平非常高),意思是王守东是个能人,相当出色。王守东成了厂里的“苗子”,领导看重,群众拥护。后来,王守东又从宣传科长被提拔任高炉车间党总支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年,即1980年春天,泰安地委专署来到“小钢联”民主测评,从80名大中专毕业生中选出20名,然后在推选一名后备厂长。当时全厂发了1200张票,最后统计的结果,王守东得了901票,其余的19名才总共299票。1981年2月,泰安地委书记高逢武找王守东谈话,4月党委上报材料准备提拔王守东为党委常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光明的未来正向王守东招手,前景一片大好,王守东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场。

但谁料想,仅隔2个月,“小钢联”却下马了。这家1969年筹建的钢铁厂,于1971年投产,十年间换了七任领导,两座55立方米的小高炉总共只生产了28万吨生铁,而亏损高达4600万元。

当亲眼看着相伴十年的高炉熄灭了最后一膛炉火,无数老工人失声痛哭。近2000名职工失去了饭碗,库存物资被卖光,1800万元的固定资产卖得只剩下两座高炉主体。曾经火热的厂区荒芜了,杂草丛生,野兔出没,野狼横行,昔日的钢铁厂成了狩猎场。

1983年3月,泰安地区将钢厂下放到莱芜县管辖。除了留守人员之外,1800多名职工被分配到十个县安置。八级电工谷爱义到了山区供销社当售货员,冶炼工程师刘文宪到无线电厂当传达员,基建科长徐向晨则成了养路工,还有不少职工干脆回原籍当起了农民。

相比,王守东是幸运的。1981年钢铁厂下马时,任高炉车间总支书记的王守东被分配到钢铁厂下的水泥厂当总支书记。当时这家水泥厂年产1.6万吨水泥、年亏6万元。王守东接手后,当年就扭亏为盈,赢利12万元,第二年赢利20万元,第三年赢利30万元。王守东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又一次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水泥厂搞得不错,但王守东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钢铁厂。两座高炉已在荒芜的废墟中破败不堪,但王守东心中的炉火却从未熄灭。在钢铁厂下马的三年中,王守东经常一个人到废墟上转,一心还惦记着要把钢铁厂救活。在“小钢联”干了五年的王守东已经对厂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其他的钢铁厂都能赚钱,而地处铁山煤海的‘小钢联’为啥反而会亏损、会下马?”王守东心里非常不服输。

眼看着高炉一天天锈蚀,王守东的心越来越疼。一天,在百里之外的山区公路上,王守东看见原基建科长徐向晨的身影晃动在飞扬的尘土中,他正把沙子一耙一耙地推向公路中间,当时王守东就泪满盈眶。徐向晨一见是王守东,顿时放声大哭:“王书记,咱们钢铁厂不能就这样散了伙啊,国家不是不需要钢铁,咱还得炼哪!”徐向晨的哭声激旺了王守东心中那未曾熄灭的炉火,王守东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东山再起,重点炉火!

1984:废墟上的重生

1984年2月,泰安市决定将莱芜撤县设市。由县改市,将意味着莱芜的建设重心会从农业转向工业,这时候向新市委领导班子提建议肯定容易受到重视,敏锐的王守东感觉到重点炉火的机会来了。

但下马的钢铁厂仍然有领导在管,尤其在当时的年月,作为钢铁厂下属水泥厂的总支书记仅仅是一个中层干部,想推动钢铁厂重新上马等于“无组织、无纪律”。为此,王守东“偷偷摸摸”到临沂、枣庄、潍坊、济南等地进行调研。在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之后,王守东结合莱芜市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了钢铁厂恢复上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满怀着激情,熬了几个不眠之夜后,写就了“恢复上马炼铁刻不容缓、决心为振兴莱芜经济做出贡献”的请战书。

报告递到了新市委领导的手中。但领导迟迟不敢定夺,毕竟这是原来一个地区甩下的包袱,而且已经荒废了三年,重新上马,谈何容易?报告又转到了泰安地委班子进行了讨论,最后还是决定让莱芜市自行决定。在莱芜市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下定决心拍板:“上马!不行算咱无能!”

市委决定成立“恢复炼铁指挥部”,消息一经传出,衷心劝告和冷嘲热讽随之涌来。“大着肚皮容话、立定脚跟做人、百折不挠谋事”,王守东顶着压力在保证10个月出铁的军令状上签了字。4月20日,莱芜市铁厂职工大会召开,正式宣布恢复上马。但最关键的资金从哪里来?

修复一座高炉就得300万元,而1983年莱芜的财政收入才5万元。政府没钱可拨,银行没钱可贷,集资入股也不可行。300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般的巨大金额快要压倒了王守东。就在冥思苦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刚刚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的理论幼芽闪过王守东的脑海:莱芜有丰富的矿石资源,江浙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何不用“补偿贸易”的方式进行跨省市筹措资金?

主意打定,第二天王守东就提着煎饼咸菜,挤上了南下的火车。但出师并不顺利,王守东两次到上海拜访了四五家企业,不是吃闭门羹就是坐冷板凳。第三次,王守东有经验了,花139元做了一套西服,花3元买了一条领带,换下了褪色的军装,“西装革履”。进了上海冶金局,王守东帮着打水拖地,逮到人就聊,从早上磨到晚上,从单位磨到家里。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派人到莱芜实地考察后,上海冶金局终于签订了补偿贸易合同。三年内供应3万吨生铁,换来上海冶金局300万资金。随后又在青岛、浙江、无锡和广东各获得了200、175、200和1000万元资金。通过补偿贸易,王守东总共获得了1975万的运作资金。

在拿到第一笔300万的时候,王守东立即组织修复高炉大会战,5月15日到9月17日,300名工人仅用了105天的时间,攻克了311道难关。1984年9月17日,重生的高炉又燃起了通红的火焰,当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时,王守东欣喜若狂,全厂职工欢呼雀跃。

荒芜了三年的高炉,又从废墟上重生。到年底,钢铁厂炼出生铁7500万吨,当年盈利53万元。1985年5月1日,第二座55立方米高炉又被修复投产,建设的速度和效率让国外专家也啧啧称奇。1986年5月27日,利用无锡和广东补偿贸易的1200万,又建设了一座100立方米的高炉。

1993年1月,王守东将莱芜市铁厂改名为山东泰山钢铁总公司。此后,山东泰钢在王守东的带领下开始走上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总额由392万元发展到80多亿元,职工由300人发展到近1万人,目前铁、钢、材综合配套生产能力300万吨。2000年12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现设16个分厂,6个分公司,3座科研院所,三座三星级泰山饭店及大型场所。2006年,泰钢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销售收入70亿元,实现利税5.2亿元。

王守东在回忆当年时说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因为我本来在厂里就有非常好的基础,对厂里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所以我有这个底气能把厂子搞起来。”

2003:新起点的腾飞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王守东越来越感到土地等资源受到的约束。2002年,为了上新的中宽带热轧线,王守东只好忍痛拆除了当时泰钢主打产品螺纹钢的生产线,从此螺纹钢退出了泰钢的历史舞台。但企业还要继续发展,要上新生产线,没有土地怎么办?“手中无新牌,必死无疑”,王守东再一次陷入焦虑。

一直以来,农民出身的王守东关注着还比较落后的莱芜城西的农民生活,在他心里认为,农民很可爱,但农民也很可怜。唯有通过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居住社区化,城乡结合,以工代农,以工促农,才能加快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王守东脑中形成。诚如19年前的万言请战书,王守东又上书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泰钢工业园。

王守东的想法与市领导不谋而合,6月10日,莱芜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泰钢工业园”,凤城街道办事处的曹东、曹西、马庄、古石沟、孟家峪、蔺家庄和张家洼街道办事处的东白龙、西白龙、沙家庄、刘家庄一起被划入泰钢工业园,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或许在一般商人或企业家眼里,泰钢工业园的设立,几乎是一场新“圈地运动”。而事实上,王守东带领的泰钢工业园的建设几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

在10个村庄划归到泰钢工业园同时,15000多村民也同时划归泰钢,取消村委会,成立了7个实业公司,由泰钢专门成立工业园管委会管理。泰钢在完成工业园征地手续后,向国家缴纳土地补偿金,由此获得土地使用权。对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被征土地集体入股,折价1万元一亩,每年每亩分红500元。如果被征家庭有无业人员,园区安排40岁以下的男性和25岁以下的女性全部就业,保证每月800元的收入,40岁到60岁的无业农民,也基本安排生产辅助工作,60岁以上的老人,则每月支付60元养老津贴。农民家庭的普遍生活水平不但没有因为被“圈地”而下降,反而有了提高的空间。对土地尚未被征用的农民家庭,王守东帮助他们为适应将来的工业化做好准备,通过村落向实业公司的转型运作,逐渐向工业化过渡。但泰钢没有给这些公司经营压力,而是承担起了诸多政府职能,比如向村书记、主任等干部支付固定薪水等。王守东将这种过渡性的实业公司定义为“政企合一”。

仅园区设立后的一年多,泰钢对园内农村各种投资就达1200多万元,还支付了工资奖励、老年保障金等330多万元,先后扶持村民上马了钢渣处理、机械加工、测温仪器、耐火材料等十多个生产项目。

老校工亓培芝激动地说:“我们村归了泰钢工业园后,王总一直对我们十分关心和照顾,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王总冒雨来看现场、看施工,干部群众和家长没有不感谢的、没有不感动的!”

按王守东和莱芜市达成的共识,泰钢工业园“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和不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成现代化钢铁生产加工园区;知识、技术、人才密集,高附加值和高产出效益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泰钢工业园总投资约150~2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08年底建成,力争钢产量达到600万吨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利税达到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为了进一步提升泰钢的产品结构和整体竞争实力,王守东准备将下步的重点放在开发优特钢上,据悉年产近30万吨的优特钢项目正在筹建中。

泰钢工业园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关注。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的客商络绎不绝,招商引资工作空前活跃,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香港、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家银行和投资机构与泰钢达成了合作意向。澳大利亚凯瑟国际投资公司、台湾胜麒有限公司先后与泰钢签订了8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和30万吨不锈钢及工业配管项目,两个项目协议总额达14.5亿元人民币。

泰钢工业园的设立和建设,不仅意味着已经走过19年的泰钢从此将开始全新的战略调整,开始新起点的腾飞,更在帮助农民致富、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上,有着深远的意义。泰山钢铁集团不仅构建了一个和谐发展的企业小环境,而且通过创建泰钢工业园区,带领莱芜城西贫困农民共同致富,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泰钢工业园建设已经成为莱芜发展的一大亮点,并逐步发挥其在莱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王守东曾对外表示,泰钢工业园的创立和建设是他个人奋斗史中套上的“又一道枷锁”。的确以一个企业来背负这些,显得分量过于沉重。“我实心实意想帮助农民,”王守东依然充满着“舍我其谁、用我必胜”的豪迈气概,依然坚守着他的座右铭:胆要大、心要细、脑要灵、身要猛、志要坚。他表示,要“为了众人事,含笑到九泉。”

王守东小档案

王守东,男,汉族,1942年10月生,山东莱芜人,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任莱芜铁厂党委书记、厂长;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任山东泰山钢铁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2004年4月至今任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先后被选举为莱芜市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中纪委推荐表彰的勤政廉政典型、全国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军转干部双先代表、中国百名行业创新人物、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全省最佳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齐鲁功勋奖章获得者、齐鲁十大好当家人、山东省十佳人物、山东省十大杰出企业领袖。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