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钢借“两型社会”机遇 助推新型工业化

2008-01-25 08:07 来源: 我的钢铁

2007年,湘钢喜讯频传。

“五一”前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湘钢荣获国内企业最高的综合性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9月11日,同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湘钢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是湖南钢铁产品首次获此殊荣;

去年湘钢生产经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年产铁548万吨、钢547万吨、钢材51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1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4%、107.3%和125.4%。

湘钢总经理刘捷认为,这些荣誉和业绩的取得,是湘钢全面实施优钢战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共享机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湘钢认真贯彻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以效益为中心,以打造快捷的市场反应能力为重点,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凸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喜回报。

用信息化打造“数字湘钢”

在湘钢炼钢厂生产调度室,调度员只要轻点鼠标,进入ERP系统,每一块钢坯、每一个合同号的执行情况便在电脑里一目了然。自从有了这个现代化的ERP数字管理系统,湘钢便跟以前使用的纸质生产卡片、合同传递表、合同评审单等彻底“Byebye”了。前几年,湘钢确定了“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但企业传统的经营与生产管理手段,造成经营过程中的协调多、汇报多、效率低;企业财务人员忙碌于日常会计结算业务,决策层不能随时掌握全面、准确的财务状况,尤其数据口径不一往往造成财务系统数据、账面与实际存在差异;对市场和客户分析特别是市场价格变动反应迟钝且准确率低,用户服务多停留在质量异议处理上,交货期难以有效保证。

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湘钢决策者果断决定,引进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套件,打造“数字湘钢”,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从2001年至今,湘钢投入2亿元,以建设高度集成的ERP系统作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切入点,遵循“管理驱动,平台支撑”基本思路,构建了满足市场和管理需要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对采购流程、销售流程、财务及预算流程、生产制造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设备管理流程、研发管理流程和投资管理流程等关键流程重新进行了梳理与优化,实现新的管控模式,共设计112个核心流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驱动”实施策略,先后开发了计量、质量管理系统、OA系统;重新构建了公司的内部硬件网络平台、购买了Oracle数据库系统等;实施了包括资金管理系统、炼钢生产调度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以产销咨讯系统为代表的6个ERP推进项目。完成了EAM项目、新钢项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投资项目管理系统、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MES及产销一体化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商情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宽厚板MES系统。今年,正在组织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大盘卷信息系统、线棒材MES、宽厚板二期MES、中厚板MES项目。

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了湘钢在技术、质量、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运行效率。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ERP系统产销咨询系统,从请购计划提出、采购定单生成和审批、物资进厂、检验、入库到下达生产计划、工单领料、产品完工入库以及销售订单、产品发运等信息,都能即时在ERP及应用系统平台上生成,管理者登录ERP及应用系统即可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如进厂物资从检验到结果判定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大量精力从记录、统计等职能转移到预测、监控、分析等管理职能。产品交货期也由自动化系统实施前的60—70天缩短到20—30天,20天内和30天内交货率分别达到87.35%和96.77%,7天内交货率达到45%。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统一,形成了湘钢在同行业中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湘钢总经理刘捷欣喜地告诉笔者,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努力,公司2007年已初步实现“数字湘钢”的目标。

持续技改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湘钢坚持“淘汰落后、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指标、增加效益”的总体思路,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6年8月,湘钢一号转炉建成投产,此后,二号、三号转炉也相继建成。1999年7月4日,湘钢历史上最后一座平炉的炉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这意味着湘钢彻底结束了落后装备,也意味着湘钢新工艺时代的开始。近年来,湘钢人又建成了120吨转炉2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先进工艺装备的采用和系统优化,实现了增产增效降耗。过去平炉炼钢虽然容量大,但耗时长,每炉钢要炼好几个小时;而转炉炼钢,每炉钢只要30多分钟,而且稳定性好。过去平炉只能生产钢锭,经加热开坯后变成钢坯,再加热后轧制成材;而现在转炉可直接生产钢坯,经加热后便可轧制成材。原来“两火成材”成材率只有80%,而现在“一火成材”成材率高达97%,且吨钢节省材料费250元。

在企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九五”时期,湘钢人扎紧裤带上转炉,投入高达20多亿元。“十五”期间,湘钢投入技改资金60多亿元,新建了年产宽厚板(材)250万吨生产线、铁前600万吨配套项目及钢系统LF炉、VD炉精炼工艺等,使工艺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炼铁、炼钢到连铸、轧材,整体工艺装备达全国一流水平。

2007年5月25日,湘钢宽厚板二期工程中的方板坯组合连铸机正式投产。这套方板坯组合连铸机,采用西门子奥钢联公司的技术设计,具有当代世界领先水平。像这种大断面方板坯组合连铸机,在此之前全球只有两套,一套在澳大利亚,一套在巴西,湘钢是第三套。

目前,湘钢600万吨配套技改和提质工程进展顺利,2007年,方板坯铸机、大盘卷、炼钢厂VD炉、宽厚板厂LF炉等相继竣工投产。此外,集团80万吨钢渣处理生产线、船板配送、紧固件、华新湘钢水泥、机电厂等项目相继投产。这些项目投产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湘钢的主要产品,一是宽厚钢板,二是棒线材。

湘钢线材,过去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建筑用材,虽说“皇帝女儿不愁嫁”,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产品结构单一的湘钢,守着建筑用材这一“大路货”,路子越走越窄。从2001年起,湘钢果断决策,打破“几十年产品一贯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普钢”向“优钢”转变。

如今,“湘钢线”已发展成为高碳钢、冷镦钢、焊条钢等高附加值的品种钢。优钢由5年前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成功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形成了线材、棒材、板材“三驾马车”联袂闯市场的可喜局面。

2005年投产的宽厚板,不仅可作为高强度结构钢板、模具钢板、桥梁钢板和锅炉及压力容器板,还可用作高级别造船板,目前又在谋划开发汽车用钢板。产品一变,竞争力显著增强。湘钢生产的船用钢板已通过9个国家船级社的认证,高层建筑用钢板成功打入中央电视台塔楼工程,与武钢合作开发420qE板材进入了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大桥工程。“精品湘钢”的地位,在全国和区域市场由此确立。

2007年,湘钢2500立方米炼铁高炉等一系列600万吨配套项目陆续投产,湘钢由此形成年产6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宽厚板200万吨,线棒材360万吨),板带比达40%左右,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占60%以上。

在大力发展钢铁主业、做精600万吨钢的同时,湘钢加快发展钢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和服务于钢铁主业的产业,形成钢铁主业与辅业“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湘钢总经理刘捷告诉我们,利用钢铁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钢材品种的附加值,还能够提高产业集群的凝聚力,为加快湖南省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如进行钢材结构加工制作,焊接用钢、锅炉等压力容器、造船业、齿轮、轴类机加工业、钢丝、钢绳、钢绞线生产,紧固件、汽车、摩托配件加工等一系列产业,逐步向“专、精、特、新”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群,为湖南高技术、高效益产业集群,形成较大的带动力,促进湖南工业协调发展。

2007年以来,湘钢立足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借“中部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审时度势,拓宽思路,用好政策,选准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集团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建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冶京诚(湘潭)重型机电有限公司,在九华工业园建设重型机电制造基地。这个项目,一是抓住与中央企业对接的机遇,抓住中冶集团所属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急于形成设计、制造、工程总包为一体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合作;二是充分利用优势地区、优势产业的政策和九华工业园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技术领先的制造基地,实现由工程设计向制造业方向延伸,使企业达到设计、机械制造、施工、研发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将产品领域拓展到重型成套机械的生产如线棒材轧机、中厚板轧机主要设备的生产。

2007年4月,京诚重型机电制造基地动工,至今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已在九华拔地而起,并开始部分生产。另一个延长产业链项目———紧固件建设项目,也于2007年7月底部分设备投产。

发展循环经济成就“绿色湘钢”

在湘钢,“环境保护”一直被纳入了企业的发展规划。“十五”以来,湘钢投入环保资金10多亿元,用于“三废”治理。

过去,湘钢人把环保当“包袱”,一般都认为环保治理是赔钱的买卖,办起来提不起劲。在湘江边上,废钢渣堆得像小山一样,绵延几公里长。现在的湘钢,“环保”不再是企业的包袱、负担,而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的有效方式,更是创造效益的“法宝”。

湘钢的“变废为宝”,采用的是“循环再利用”方式。如针对产量规模适度扩大后冶金渣量不断增加的状况,湘钢先后投入了转炉钢渣处理生产线、钢渣湿式球磨生产线、瓦斯泥提铁生产设施、转炉泥综合利用设施、除尘灰综合利用设施、铁渣处理设施、瓦斯灰和氧化铁皮利用设施等50多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年创产值上亿元。新建的80万吨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高炉水渣选铁和转炉泥生产炼钢冷却剂等项目,全年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至81.7%,比上年增加7.1%,综合利用产值达1.9亿元。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同样也是“宝贝”。过去,40%的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被直接排放在大气层。近几年,湘钢实施了“以气代油”、“以气代煤”、干熄焦、TRT高炉压差发电等工程,促进了能耗指标的改善,减少了外购能源,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干熄焦项目及余热发电项目,年创效益4000万元。如今,通过推进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实施转炉煤气回收技术后,湘钢转炉煤气已经实现了零排放。投资建成煤气发电和循环热能工程,装有主燃低热值高炉煤气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2兆瓦,每年可自发电2.98亿千瓦时,占公司总用电量的1/3。以剩余煤气为燃料,在发电的同时进行供热,使公司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5千克标煤,每年可节约25万吨标煤,年创效1.2亿多元。

湘钢以前吨钢耗新水70吨。近年来,该公司投资建设废水利用项目,科学合理地对循环水系统进行调度,采用串接补水技术,将循环水系统前一级的排污作为后一级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并利用日元贷款,完成了轧钢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改造工程、高炉煤气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烧结、高炉、转炉、棒材等工序设备冷却水和废水的处理及循环利用,减少了生产过程对新水的直接需求,使吨钢新水消耗由20吨降低到9吨,工业废水自循环率达95%。

近几年,湘钢加大节能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实施全方位、全流程、全工序系统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荣获国家“节能先进集体”、“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

“人才强企”是企业制胜法宝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强企”是现代企业制胜的法宝。近年来,湘钢按照人才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构建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加速了人才培育。正是由于有了一个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湘钢才能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几年前,湘钢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建立了以模拟年薪、动态管理、尾数免职为核心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主动”在公司内部制造“人才危机”,将市场竞争的压力导入企业内部,将危机传递到每一位干部,激活每一位干部。这些制度的推行,增强了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吸引力,激发了优秀年轻干部奋发向上、通过能力和业绩竞争上岗的热情,解决了长期以来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

“优钢先优人”,这是湘钢上下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共识。而这种长期积淀下来的共识让湘钢能够人尽其才、多维发展、动态激励,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今,在湘钢的许多岗位上都可以看到年轻人挑大梁的身影,30刚出头的干部就有10多名,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是1978年出生的。年轻干部构筑了活力湘钢的活力之源。

在湘钢,培训不是福利而是一种投资。为了培育一支适应企业“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要求的高素质核心员工队伍,增强竞争力,湘钢从2004年起对中层干部实行为期一年的离岗轮训制度,还积极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先后组织年轻干部近100人次到意大利等国家学习宽厚板生产知识,每年选取一家先进企业作为参照系开展对标学习,并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来公司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湘钢的发展为这句话做出了完美的注脚。湘钢总经理刘捷表示,下阶段将进一步拓宽视野,注重选拔熟悉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企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育、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构建以职业化、市场化为主导的成长机制,进一步抓好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对在技术创新领域有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改善技术人才待遇,加快技术工人的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型技术人才队伍。通过这些努力,在规模跨上新台阶、产品跨入新领域、管理体系跨向新模式,实现世界一流线棒材和优质宽厚板生产企业的战略目标中,进一步完善人才机制,发挥好人才的积极效应,使湘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