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钢铁创新发展的追踪报道与深度解析

2008-07-18 09:43 来源: 我的钢铁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代表了新中国建立近60年主要成就的话,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的近16年则体现了济钢50年历史的主要发展成果。本文从济钢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轨迹着眼,从大尺度上描述了企业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新时期以来济钢实现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片断,更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上,引导出济钢体制改革所具有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典型性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换言之,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与时俱进的认知能力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纪念济钢走过的半个世纪历程,不仅仅在于从通常意义上展现他们在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力行现代企业管理、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做大做强企业的不俗思维与作为,更在于以先进的理论与当代企业实践相结合,试图从较为深刻的层面上追溯他们实现企业巨变的实质和动因。从而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从一个具体的企业局部诠释改革开放30年的时势巨变,印证告别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新时期以来中国企业界的转轨变型和上档升级,以期为正在具体践行科学发展观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当代企业界,提供一个具有标本性意义的鲜活案例。

50年,人生走过了壮丽的青年,企业却进入了辉煌的成年。对于中国企业500强的河南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位居世界同行第110位的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则不但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更创造了全省工业发展史上的神话。

A走进济钢

走进全面跨入300万吨产能的十里钢城济钢,但见高耸入云的偌大高炉一字排开,塔高一样的煤气柜、制氧机、水塔、烧结机厂房错落有致,两排蓝白相间并列着的长达1公里的现代化厂房内藏卧着氧气顶吹转炉、LF精炼炉、连铸机、棒材全连轧和高速线材生产线等成龙配套的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技术,活脱脱一副现代大企业图景,展现出工业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

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从两座3立方米的小高炉起家,走过了土法上马、转产合并、再次创业、连续技改、转机变制等曲折的历程,经过几代职工前赴后继五十载、栉风沐雨逐梦想的不懈奋斗,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四座508立方米高炉,以铁、钢、轧钢、动力为主线,拥有炼铁、炼钢、轧钢、动力等四个分公司;以矿山、焦化、铸造、安装、汽运、实业、建筑、发电、微粉、石油、房产等为辅线,拥有15个子(分)公司的系统配套的工业生产企业。实现了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通用钢到优特钢的成功跨越。目前固定资产达50多亿元,员工近6000人,成为了年销售收入百亿元,创利税10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发展是企业立足之基,机制是企业活力之源,科技是企业腾飞之翼,改制是企业动力之本。”在今年6月河南济钢建厂50周年庆祝大会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对企业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了深邃、精辟的概括,“济钢的实践再次阐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了亘古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市场经济为中国装上了加速前进的发动机,体制改革为济钢这样的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磨难的济钢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历程,自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新时期以来的15年多时间,济钢系统把握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先后投资40多亿元,完成了炼钢一期、二期工程,连铸一期、二期等宏大的技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企业规模膨胀式扩张、企业素质大跨度提升的可喜成效。特别是自2001年一个全员持股的新济钢破茧而出后,企业开始从新的地平线上起飞,2007年实现钢产量250万吨,销售收入88亿元,创利税8.34亿元,其中利润4.14亿元,税金5.43亿元,员工人均收入2万元,分别是改制前2000年的7.8倍、13.3倍、10.3倍、14.8倍、10.9倍、3倍。一个富于巨大发展潜力的全新济钢,正在向世人昭示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B风雨征程映日红

1958年夏季,一批建设者来到济源城西荒草丛生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在走泥泞路,点煤油灯,喝漭河水的极其困难条件下,拉开了济钢建设的序幕,建起了两座仅有3立方米的小高炉。直至1971年6月,几经下马、上马、合并、转产、再上马等曲折的济钢,方才用一座100立方米高炉产出铁,改变了十多年“一贯制”的土法炼铁工艺。

那一年的“大炼钢铁”本是一个荒谬时代的产物,所幸济钢没有在后来的国民经济大调整中垮掉,但却难以在折腾不断的时局中获得像样的发展。直到进入新时期后的1985年和1989年,济钢才又建起两座100立方米的高炉。

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恍如隔世的巨变,市场经济推动中国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至1992年中国经济大升温时,济钢纵向比较虽说已告别“小作坊”,成为一个年产10多万吨生铁的企业,可同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比较,甚至同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比较,济钢仅仅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1993年下半年,俗称“软着陆”的新一轮经济大调控开始,正处低潮期的钢铁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济钢这类规模小、产品单一、包袱沉重、造血功能差的企业要在国家紧缩银根、国内三角债弥漫、国企体制机制掣肘制约的极其艰难情况下杀出一条求生存争发展的血路来,真是谈何容易!

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契机;市场不景气也是集中力量做强内功的良机。以李玉田为首的济钢新班子将发展定位在建设大型联合钢铁企业目标上。从1993年起,为建设遗留的半拉子工程和新上马炼钢工程,他们披星戴月、历经艰辛,行程达50万公里,盖了上千个公章,终于筹措到几千万元资金,又动员职工集资1560万元,方解了技改投入的燃眉之急。1994年底,济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几十年来有铁无钢的历史。

济钢领导层以立足长远的思维、壮士断腕的志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带领济钢人为宏大的目标而战。为了压缩开支保项目,济钢班子在1958年建的土房里一住就是8年,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市委、市府的高度赞扬,成为社会和民众学习的榜样。1996年,当轧钢工程处于资金弹尽粮绝的危机关头,河南省建行主管信贷的领导亲临济钢,深受此情此景感动,破例批下6000万元贷款:“把钱交给济钢,我放心!”

济钢以最快的速度,仅用了一年时间,即于1997年底在全国第二家建成投产了国家小型连轧示范项目30万吨棒材连轧生产线,提高或新建了铁、钢、材产能,短短几年即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

济钢之所以能在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中免遭淘汰,脱颖而出,也是与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较早进行大力度的企业内部改革和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分不开的:精干主体,剥离辅线,使辅助和后勤单位成为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告别旧的用工和干部管理制度,废除内部招工,面向社会公开择优录用员工;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能上庸下的动态管理。大学邯钢经验,实行成本倒推,每年挖潜增效都在5000万元以上。使员工收入和成本、效益挂钩,同时坚持向生产一线的苦、脏、累、险和高责任、高技术岗位倾斜。从而搞活了管理,激发活力,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为济钢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

济钢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诚如李玉田董事长所言:“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践行者,也是企业决胜市场的重要资本。”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济钢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积极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淘汰落后工艺,使企业的技术装备、工艺流程迅速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从五湖四海和高等院校广纳贤才,通过干事创业的氛围、优厚的待遇和真挚的感情,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管理各类人才的作用。终于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结构较为合理的骨干力量,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正是15年来的企业内部改革、技术进步和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才使济钢迈入了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行列,拥有了全铁水热装炼钢、优特钢全精炼、全连铸成坯、全一火成材、高炉喷煤和高炉煤气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据中国钢铁协会冶金信息中心2007年底对国内84家钢铁骨干企业统计的数据显示,济钢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名第10位,总资产贡献率排名第11位,资本保值增值率排名第10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0位,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19位,人均产钢排名第9位。

C突破性的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国有企业的改革却始终难有大的进展,成为了举国上下关注的重大课题。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股份制定义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标志着一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变革将在神州大地兴起。济钢领导班子联系多年来改革发展的体会,在中央精神指导和地方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反复酝酿,于2001年对公司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个全员持股的新济钢——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破茧而出,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国有企业。

股份制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一次重大的进步,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马克思)。它破解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马克思称股份制使私人不再拥有企业,而只是拥有私人财产,管理者阶层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但他们不再是企业主,而只是企业的股东、公司利润中一定部分的合法债权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劳动也已经完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马克思称通过这一分离,股份公司“它已经不是当作一个一个分立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今共同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

这样一项分离无异于一场和平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成为了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经恩格斯十年编辑修订而成)中设想了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形式:以职工持股和小股民持股与大股东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让每个人都能占有一定的企业股份。恩格斯认为由这种股份公司经营的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抱残守缺、维护过时论断的权威,而是与时俱进、对历史负责的革命家。他们皓首穷经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几十年得出的最终结论,对以前的一些主要论断做了重要的修正,其晚年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为人类社会100多年来的实践所证实,并正在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所再度验证。济钢通过改制,几乎百分之百的员工变成了股东,和企业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由虚拟的企业主人成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这是一次多么巨大的进步!

“体制活,则思路阔;体制顺,则工作通。”改制以后的济钢人心齐了、观念新了、看得远了、效率高了。济钢决策层在改制后着眼于企业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以至长期发展,并以科学的态度付诸实施,使企业获得了更好更快的长足发展。一个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员工多得的“三赢”局面,已在济钢初步成型。

D走向新高地

经过50年来尤其是近15年来的大发展,济钢实现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可喜成效:企业通过ISO9000等相关的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荣获了“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称誉;主导产品连续四次荣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获得了中国冶金行业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先后被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华能电厂、各省高速公路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指定为钢材供应商;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

如今,济钢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征战正酣,济钢一班人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对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大力发展工业用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技改工程投产后,正在以打造拳头产品为主线,不断加大品种开发力度,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继续保持国家免检产品和河南省优产品的基础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把冷镦钢、合金结构钢、齿轮钢、弹簧钢、优质碳结构钢、轴承钢、不锈钢等产品做强做大,以进军新的领域并填补了河南省高强度机械用钢空白。从而加速实现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转变,把企业竞争力锁定在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优特钢企业前10强目标上。相信走过50年不平凡历程的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定将走上新的高地,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来源:经理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