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三十年沧桑巨变 三十年铸就辉煌

2008-08-21 10:02 来源: 我的钢铁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包钢以改革求生存、求发展,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通过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优化配置资源,做大做强主业,积极开展剥离辅业、调整重组,企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与钢铁产能的提高及结构调整互促互动,形成了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30年来不断的深化改革,充分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成就,为自治区经济振兴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的成果亦惠及了全体职工。

一、30年的沧桑巨变,包钢经济总量加速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钢拨乱反正,当年即扭转了连续11年亏损的局面,并于1979年首次突破产钢100万吨。党的十六大后,包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2003年产钢突破500万吨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使产钢能力从500万吨发展到今天的1000万吨,相当于过去50年的规模增量。包钢的销售收入也从1978年的4.9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328.49亿元。利润从1978年的1690万元增至2007年的27.1亿元。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7年,高炉利用系数从0.876提高到2.035,入炉焦比从713公斤降低到413.26公斤,喷吹煤比从1986年的5.6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132.25公斤。铁钢比由1978年的1.102降至2007年的1.017;吨钢综合能耗由1989年的1370公斤标煤/吨降至2007年的769公斤标煤/吨;综合成材率由1989年的77.67%提高到2007年的94.86%。在工业布局变化方面,已形成一、二炼钢互促互动生产体系。

包钢的发展带动了自治区矿业、煤炭业、电力、建材、运输、交通、金融及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0年来,包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35.37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50.5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包钢还通过大宗原燃料采购等,大力拉动了自治区、包头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仅从2003年至2007年,包钢累计在区内采购原燃料的支出就达219.3亿元,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包钢在努力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在地方或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帮助受困地区渡过难关。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包钢人不顾自己在经济上尚未脱离困境,毅然捐款达232万元,捐赠御寒衣物合计价值587万元;给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受灾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的民族兄弟修建了“包钢猎民新村”。2003年入春以来,非典型肺炎传染疾病在中国开始传播,包钢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职工负责,对包头市、自治区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在划拨防治“非典”专项资金550万元的基础上,向自治区捐献价值约300万元的依维柯防疫型专用救护车17辆,向包头市捐资500万元,全力支持自治区、包头市抗击“非典”。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包钢迅速反应,派出医疗队奔赴灾区,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达112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作用。

此外,包钢多年来还积极组织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从物资、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为对口帮扶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自1987年包钢扶贫办公室成立以来,主要对包头市20多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进行对口扶贫,目前投入资金及物资已达上千万元。

完善的工资动态运行机制,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不断地提高了职工收入水平,使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位职工。1978年包钢职工全年收入为790元,1998年职工年收入达到了9400元,而到2007年职工年收入更是达到了34400元,30年间工资增长了43倍!企业职工生活质量大幅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体制与机制联动,改革融贯于包钢30年发展的脉络之中

(一)放权让利的工厂制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包钢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包钢开始从高度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艰难过渡。改革开放初期,包钢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简单再生产权,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演变。其标志为:一是从1980年6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包钢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全国6000个试点企业之一),当年起实行利润留成,到1984年包钢建厂30周年,提前两个月实现全年利润破亿元大关。在此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实行有简单再生产权企业制度的包钢,在国务院一系列如扩大企业10项自主权、实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两步利改税等扩权让利政策推动下,企业的独立利益得到承认和尊重,职工个人收益提高,因而蕴藏在企业内部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有简单再生产权企业制度的实行,使包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初步明确了企业经营必须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二是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重新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到1988年4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颁布,直至1993年包钢实现300万吨钢。在此实行两权分离阶段,实行有经营权企业制度的包钢,受益于与自治区签订的“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目标分档分成”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制还较好地调动了包钢各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因而使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互为促动、良性循环格局。1986年6月9日,北方稀土集团成立;1988年自治区批准包钢实行经理负责制;1993年1月19日中国二冶正式进入包钢。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制度的实行,使包钢在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得以逐步明确,为向更深层次的企业制度改革夯实了基础。

(二)由工厂制向现代公司制的迈进

1、构筑集团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1998年,包钢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包头钢铁公司改制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设立包钢集团。包钢集团自1998年设立以来,通过“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措施,使原来作为钢铁生产辅助性生产单位和后勤、生活服务性单位逐渐从包钢(集团)公司母体中分立出来,形成了以包钢(集团)公司为母公司的多法人联合体,在企业基本组织制度上,构建了集团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框架。在新体制下不断改革建制,锐意创新,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强化定编、定岗、定员,不断加大精简、分流机关人员的工作力度。包钢(集团)公司职能管理部门的精简与调整分流人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9月,包钢通过健全体制、转变机制、规范职能、统一权责将包钢机关处室由原来的38个减少到了26个,分流人员2121人,分流人员比例为53.5%;第二阶段是1999年,在1998年的基础上又对包钢26个职能管理部门中的20个部门进行了精简,减员幅度为17%:第三阶段是2001年,将26个职能管理部门减为14个,人员精简了20%,并陆续对9个主体单位进行了撤并,对财务、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等。通过几次大的改革与调整,包钢(集团)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更加精干,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用人制度方面,主要是建立培养、选拔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机制,特别是选拔、考核和使用领导干部的机制,坚持采用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公示等多样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对企业员工按照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分类管理,各类人员按照上岗条件,公开竞争,合理流动,能上能下。

构建多元化内部分配体系,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效能。包钢自2002年摒弃了使用多年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建立了以岗位价值和劳动贡献为特征的岗位效益工资制。随后,又对岗位效益工资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体现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各单位助理以上经营者实行了年薪制。通过调整完善体现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按技术成果取酬的政策导向,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分配力度。一方面建立岗位薪酬制,对关键技术人员、关键操作人员执行岗位薪酬,使之收入最高能达到本单位处职平均岗位效益工资的1.4倍。另外,对操作状元、操作能手、专业技术后备人选、博士、硕士、高级技师、技师、关键人才、班组长等分别给予2000元到120元不等的津贴。通过上述种种举措,包钢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企业自身的第二次跨越,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发展后劲。

2、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以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经贸产业[2000]1086号文”的批复,包钢被列为242家实施债转股企业之一。经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反复协商,共同组建了以多元股东结构为投资主体的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初完成了债转股公司的登记注册工作。新公司成立后,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为目标,依法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照《公司法》制定了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公司高层领导的工作责任。为了保证公司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包钢(集团)公司董事会设立了资本运营、投资决策、预算和资金三个咨询委员会。监事会有效地开展了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审计和效能监察。正确处理好决策、执行、监督各层面的相互协调和制衡的关系。

3、加大钢铁和稀土主业的产权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两个上市公司有效的资本运营,做大资本总量,提升了包钢的控制力

从1997年开始,包钢尝试股份制改造,以包头钢铁公司所属的稀土三厂、选矿厂稀选车间为基础,联合其他发起人,以募集方式设立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包钢集团内的第一家上市公司。1999年包钢又将集团内的带钢厂、无缝厂、轨梁厂、棒材厂的优质资产重组成立拟上市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成功上市。自此,包钢集团内拥有了两家上市公司。上市后,包钢充分借助上市公司搭建的融资平台,以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企业债券、增资扩股等方式,为钢铁主业壮大及稀土产业的低成本扩张融通了大量宝贵的资金。

2007年9月,包钢经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完成了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工作,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最终成为一个工艺完整、业绩优良、管理规范的大型钢铁上市公司。通过钢铁主业重组整体上市,提高了“包钢股份”的市值,使包钢在“包钢股份”的持股比例由26.51%提高到61.20%,增强了包钢作为母公司对“包钢股份”的控制力及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提升了“包钢股份”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卓有成效的资本运作,“包钢稀土”已由上市之初的单一公司发展成为拥有2个直属厂、12个参控股公司的集团化企业。2007年年底,以资产收购的方式,“包钢稀土”收购了包钢集团内的稀土企业的资产,完成了稀土产业的整体上市。截至2008年3月末,“包钢稀土”的总资产从上市前的2.95亿元发展到37.14亿元,增加了34.19亿元;总股本从上市初的26035万股扩大到40367.4万股,总市值达161.5亿元。

(三)积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了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

为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政企不分”的问题,在自治区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包钢制定了《分离包钢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总体方案》。2003年年底,由国资委牵头,包头市政府和包钢(集团)公司参与成立了“包钢向包头市移交自办教育协调小组”。2004年12月28日,包钢与包头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包钢中小学移交包头市管理的协议,包钢42所中小学校、5570多名教职员工全部移交包头市。2001年,包钢公安处转制为包头市公安局河西分局,经过6年的过渡期,2007年正式移交包头市管理,更名为包头市昆区仑治安分局。在不具备将离退休人员整体移交包头市管理的情况下,从2006年开始,包钢逐步对包钢各主体单位、分公司、费用单位、子公司的离退休人员及离岗退养人员进行内部集中统一管理。最终对包钢23个主业单位、28个费用单位及分子公司,共计51个单位的12131名离岗退养人员和10284名离退休人员移交包钢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包钢集团各单位离退休人员及离岗退养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也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实施两个集中,一方面精干了主业,为子公司减轻了负担,便于引进外来投资者,为下一阶段辅业改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集中统一管理,解除了这两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为包钢稳定生产打好了基础。为了保障离岗退养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包钢曾几次提高了离岗退养人员的生活费用,而且以后还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继续不断提高其生活费用。

结合企业改革进程,包钢努力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房改、医改措施。

住房制度改革。从1997年开始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稳步调整公房租金水平;积极出售现有公房,将5.8万户公有住房出售给职工个人,占楼房总数的98%,成功实现了产权转让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多渠道筹集住房资金,加快职工住房建设,使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医疗制度改革。从1999年1月1日起,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本着医疗费用由公司(分公司、子公司、股份公司等)和职工分别合理负担的原则,建立医疗统筹基金与职工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全公司不论是全民工、还是集体工,统一进行医疗统筹,改变了过去那种看病难、住院难、缺医少药的状况,使包钢职工基本医疗事业步入了服务好、成本低、规范方便的良性循环。

(四)围绕做大做强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改制分离辅业,企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1998年以来,包钢以建立集团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进行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一系列改革,使原来的钢铁生产辅助性单位和生活服务性单位逐步实现了与钢铁生产主体的分离,并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相应调整了包钢“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之后,钢铁行业新一轮的重组浪潮逼迫包钢必须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步伐,要剥离辅业,为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创造条件。恰在此时,国家出台了旨在做大做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业,放开辅业,推行辅业产权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的重大改革措施———国家八部委859号文件。2003年,包钢根据国家859号文件及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包钢集团深化改革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总体实施方案》,并得到了自治区国资委的批复。

1、完成中国二冶进入中冶集团公司工作

中国二冶是包钢最大的子公司,其各类人员有20000多人(含离退休人员),占辅业单位总人数的近50%,经研究认为,将二冶采取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进入中冶是非常好的辅业改制模式。之后,包钢和中冶双方围绕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和改善资产质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除进入中冶的近7000人之外,其余人员均得到妥善安置。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以国资产权[2006]2号《关于中国第二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有关问题的批复》,二冶移交中冶得到正式批准,12月14日举行了移交仪式。

2、全面完成辅业改制任务

2007年以来,在总结中国二冶与包钢凯捷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改制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包钢辅业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后,决定对34家单位进行分类改制:对作为辅料生产单位的矿山企业,按照包钢资源发展战略要求,整体整合设立矿业公司,构成包钢集团的矿业产业;对作为具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职工医院、幼教、学历教育等社会公益性单位,则按照国家有关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企业办社会等公益性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政策实施改革。对作为包钢的生产性、服务性的辅业单位,共19家单位,创新式地确立了整体改制的模式。整体改制模式是一种创新,有利于辅业资源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提高投资能力,发展重点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整体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职工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维护,职工易于接受,有利于稳妥快速地完成改制任务。新模式的确立大大加快了辅业改制工作的推进速度。2007年年底,包钢集团二届五次职代会表决通过了《包钢(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施方案》、《包钢(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确定职工转换身份补偿金标准为每工龄年3220元。2008年年初,完成了职工身份置换、发放经济补偿金确认、解除劳动合同与改制企业签订新的劳动用工合同、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工作,于3月10日在包头市工商管理局昆区分局顺利完成了内蒙古包钢西北创业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创公司)工商登记注册工作。2008年6月5日,西创公司正式挂牌。西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包钢全面完成了辅业改制的任务,西创公司的成立将促进包钢辅业活力迸发、快速发展;将进一步精干主业,促进主业轻装前进;将进一步促进辅业单位与辅业职工共同富裕。西创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将通过资产、人员重组及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打造5到7个有市场前景、成长能力好、能够发挥现有优势并具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包括依托包钢开辟1到2个近钢项目;用5年左右时间使产值增长两倍,达到50亿元以上。

三、坚持不懈地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将循环经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理念与钢铁产能的提高及结构调整互促互动,形成了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30年来,无论是国家直接拨款,还是拨改贷、企业自筹,或是直接融资,包钢始终立足做精做强,实现工艺技术的不断突破。改革开放初期,包钢达到了1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六五”期间,包钢被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钢铁企业之一,“六五”末期,包钢实现了铁、钢双150万吨的生产规模。“七五”期间,包钢基建技改以形成铁、钢双250万吨为目标,对原料、轧钢、动力系统及稀土设施进行了全面扩建改造,完善了重轨加工线、石油套管加工线,“七五”末期的1999年,包钢钢产量突破250万吨,在大钢中列第五位。“八五”期间,是迄今为止包钢实际投资最多的时期,期间建成了4号高炉、5号焦炉、高速线材三大工程,对1号、2号、3号转炉进行了扩容,改造了直径400毫米自动轧管机组,建成了电池级混合稀土金属生产线和5000吨氯化稀土生产线,“八五”末期的1995年,包钢钢铁主体设备形成了年产400万吨铁、钢生产能力。“九五”期间,包钢经历了改制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引进了一炼钢炉外精炼和大方、圆坯连铸机,实现了连铸生产“零”的突破。1998年,包钢按照“优化钢铁、突出稀土”的发展战略,调整了发展规划,对投资管理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建成了轨梁第三条钢轨加工线、直径180毫米连轧钢管生产线、3000吨单一稀土氯化物生产线。钢铁产业在连铸化、连轧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十六大以来,包钢加快了发展速度。2003年年底,包钢确定了第三次跨越目标,即到2005年实现产钢700万吨,力争用4至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千万吨级的新包钢。2004年9月份以来,自治区与包钢共同确定了《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打造新包钢的意见》。包钢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步伐搞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适应市场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围绕700万吨生产能力配套的精品线工程安排了冷轧薄板项目、直径180毫米无缝热处理线、轨梁万能轧机高速钢轨改造、石油管加工、无缝管坯锯管排锯、棒材精轧机升级改造等结构调整工程。其中,冷轧薄板工程被誉为包钢的“希望工程”,是包钢“十五”期间结构调整、提高产能配套的重点工程,也是自治区、包头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冷轧薄板工程中的酸洗线、退火线和平整线、镀锌线,分别在2005年一季度、二季度和年内建成投产,并已生产出档次较高的冷轧板和镀锌板。轨梁厂万能轧机钢轨生产线工程,已实现了全线贯通。无缝热处理线和精整小线,管加工大线、小线,无缝管坯锯管排锯的建成,使得包钢可生产从普通流体管、液压支架管、压力容器、石油套管、石油井管等各类无缝钢管。精品线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包钢四条精品线已基本建成。

围绕扩大产能、调整结构进行的一系列基建技改投资的同时,包钢还注重节能减排,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以来,包钢在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累计投资约40多亿元,先后完成了总排水综合治理、转炉煤气回收、锅炉改烧煤气、高炉与焦炉煤气发电等多项节能环保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达到了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为包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创经济效益约7亿元以上,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厂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在废水治理和节水方面,包钢钢产量由2001年的421万吨增至2007年的883.87万吨,增长109.94%,但吨钢耗新水却由2001年的20.5吨降至2007年的7.45吨,降低了64%,实现了增产降水,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到2010年吨钢耗新水8吨以下的目标。

《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评审,包钢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在循环经济方面,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在包钢开始大量实施。包钢大力推广“三干、三利用”先进技术,特别是率先在国内钢铁行业2200立方米以上大高炉应用了煤气干法除尘,成为包钢璀璨的亮点。目前,包钢6座高炉已全部实现干法除尘,成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中首家实现高炉全干法除尘的企业。6座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每年可节约浊环水5725万吨,减少新水补给280万吨,提高余压发电系统发电量40%以上,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一年即可收回3.6亿元的项目投资。

包钢对进入尾矿坝中的稀土、铌和钍等有用资源进行封存保护。目前尾矿坝内已存贮尾矿1.5亿吨,其中稀土品位由6.8%提高到8.85%,铌品位由0.13%提高到0.148%,钍品位由0.046%提高到0.062%,均呈富集状态,国家战略性资源得到了妥善保护。此外,为了减轻尾矿坝的生产负荷,考虑到包白铁路运输紧张的现状,同时也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包钢在白云鄂博西矿建设之初便确定了在矿区建设选矿厂,采用管道输送铁精矿矿浆,这样既避免了加重尾矿坝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又减轻了尾矿坝的生产负荷。

四、与时俱进,苦练内功,不断创新管理

在1978年至1991年的生产经营型管理阶段。包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整治“创伤”,肃清“左”倾影响,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1980年在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包钢“六五”期间实行利润包干后,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开展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及学习首钢和武钢经验、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等,质量、科技、环境治理、销售(出口)、现代化管理、内部经营承包制等管理开始步入正轨。以1987年胜利实现钢铁双200万吨、1990年实现双250万吨“七五”奋斗目标,以及1984年首次跨入自治区亿元盈利大户行列,每米60公斤重轨、稀土硅铁合金于1989年12月份分别获得国家冶金产品金奖及银奖、结束包钢无国优产品历史为标志,包钢生产经营型管理迈上新台阶,基本具备向更高管理层次转变的条件。从1992年起至今,包钢进入创新管理阶段。一是随着“八五”承包协议的实行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实施,企业自主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及职工参与程度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原国家冶金部停止全国钢铁企业开展评比达标后,包钢难能可贵地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治本达标”,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包钢特色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升级工作得以轰轰烈烈地持续开展,以“严”字当头的包保核承包制、标准化管理等得以有序推行,“学邯钢、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活动得以深入人心,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包钢整体管理素质的提升。其时,以色彩、定置管理等为代表的现场管理彻底抛掉了戴在包钢头上多年的“战后工厂”的帽子,为全行业所瞩目,包钢的企业面貌和职工精神状态由此焕然一新。1996年12月,包钢以首次通过ISO9002:1994标准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等为重要转折,企业管理水平实实在在地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二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包钢有序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期宣传、准备工作,但主要集中在以往惯性推动的三项制度改革层面,管理科学尚未全面、深入触及,以至于积存在企业内部多年的生产与建设、整合与分离、改革与稳定、资金与效益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显露。

从改制以来,包钢以构筑新的管理体制为基础,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引领包钢成功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规划不仅贴近企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更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和战略性的远见卓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战略运作体系;对标升级、绩效薪酬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与鞭策效应;从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到基本构建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三标一体化”全面监控体系,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根系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全面引入到生产经营中,各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OA系统的完善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管理成本,营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使营销向精细化、敏锐化、快速化发展;财务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这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犹如企业的神经和血液系统,保障着企业健康发展。

五、稀土产业取得突出成绩

在稀土产业方面,包钢从建厂初期就肩负着“铁稀并举”、发展我国稀土事业的历史重任。从“七五”至“九五”的15年间,在国家对稀土工业发展的持续关怀、支持下,包钢稀土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加快。尤其是在“八五”时期“一个目标、三条措施”稀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包钢稀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到2000年年末基本实现稀土规模最大(稀土产品总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5%)、质量最好(按国际标准生产的稀土抛光粉、电池级混合稀土金属等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乃至包装质量有大的提高、改进)、效益最高(仅稀土高科的销售收入就达3.9亿元、净利润9800万元,在全国稀土行业中处于首位)的预期战略目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包钢稀土产业步入集约化、高效化和高新化发展阶段。从2002年开始,包钢对所属精矿生产企业实行“五统一”管理,近年来又把“五统一”管理延伸到了碳酸稀土,从“限价保量”过渡到了“限量保价”,使低迷了10年的国内稀土行业出现重要转机,提升了行业景气度,提高了市场控制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产业链向下延伸最快,下游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以原料型产品为主的格局得到了显著改善。稀土氧化物产量从3000吨发展到4万吨;镨钕金属从1000吨到2007年形成5000吨能力,跃居行业之首,为磁性材料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贮氢材料、抛光材料从无到有,达到了行业一定规模;荧光级氧化铕从白手起家到行业第一,取得了包括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提供器件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包钢稀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在国际稀土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稀土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稀土产业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与创新

包钢作为老国有企业,其自身积累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强企报国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蕴藏在职工内心,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不断催化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1998年6月6日,包钢改制为公司制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使包钢确立了新的体制和机制,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在改革挺进之时,包钢于2002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几次企业文化大讨论,掀起了文化创新高潮。通过对历史的深度审视,对包钢人精神的深入挖掘,对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认同,对包钢在新世纪承担的使命与责任的思考和追求,聚合了包钢的优秀文化因子和时代思想,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与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2004年2月,包钢集团二届一次职代会审议通过了《包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正式确定了企业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内容,形成了企业文化理念识别系统。

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提炼概括来自于企业的实践,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广泛认同。这次理念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包钢人精神的一次再塑造。特别是“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高度凝炼了几代包钢人的核心精神,在几万员工的共同意志下树起了包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旗帜。至此,包钢企业文化在汲取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优秀的文化因子、吸纳新时代的先进文化理念,与发展战略相融共进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并在新世纪再次创业的伟大号召中,又一次唤醒了包钢人的热血和钢魂,掀起的澎湃激情和动力创造了包钢发展史上的奇迹。到2007年,包钢已具备1000万吨钢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了打造新包钢的战略目标。

继往开来,包钢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我国向钢铁工业强国转变、振兴中国稀土工业和繁荣地方经济为己任,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人文包钢”,力争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美元、总资产100亿美元,努力进入国内十大钢铁企业行列,继续保持在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和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的位置。(来源:包钢)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