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记略

2008-09-19 10:07 来源: 我的钢铁

近几年来,马钢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钢铁材料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通过“产、学、研”合作,深化“研产销”机制,先后开展了4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国家级项目和200多项公司内部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了企业跨越式发展。产品结构显著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从2000年的30%提高到60%以上,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马钢CSP流程高质量冷轧板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项目分别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拥有高速车轮、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和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等三个系列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H型钢和车轮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中国石油平台用H型钢、“遨游太空”的冷镦钢、跑出最高时速321公里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车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使用的X80管线钢以及无取向电工钢等等,都是马钢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体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只有自主创新走在前面,才能领先一步。

2006年,当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第二条输送管线建设的消息传来,马钢人对这条“万里巨龙”的建设既振奋又焦虑,振奋的是马钢新区产品定位就是高端,并将管线钢作为典型产品重点开发;焦虑的是工程管线钢全部采用板卷中顶尖产品X80级板卷和平板。这对于国内在管线钢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几大钢厂来说,也显得困难重重,就连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的钢铁公司也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

面对种种困难,勇于创新的马钢人毅然决定进行X80管线钢的攻关。他们坚信,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必须干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说来容易,干起来难。由于马钢没有高级别板材产品的生产历史,一切从零开始。马钢人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探索和运用,不断修正工艺方案,经过多轮冶炼、试轧验证,新产品X80管线钢终于研发成功。经对方制管厂检验,马钢产品从性能到表面质量全部合格,并且批量生产合格率高达95.9%。从此,马钢正式成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天然气管道建设用材的供应商。

从2007年5月马钢新区热轧薄板线试生产起,马钢人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发了这种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这不是神话,而是马钢人自主创新精神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马钢引进的CSP生产线,只限于市场普通板材产品生产,为打破这种局面,马钢人敢于挑战极限,一举攻克当今世界CSP关键技术难题和无取向电工钢所代表的世界顶级炼钢工艺,并将掌握的CSP流程高质量冷轧板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市场优势,开发出高强耐候集装箱板、深冲级汽车板材、电工钢以及冷轧深冲薄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市场“双高”产品,在建筑、五金等传统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外,还全面进入了家电、汽车等中高档市场,马钢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这条生产线显示出它的价值,不仅打开了高端市场,使马钢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中抢得了先机,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更显示了马钢自主创新与日俱增的实力。

引领未来,就要着眼长远,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引领行业的发展,掌握市场竞争的先机。

正是靠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永不满足的马钢人创新不停顿,创造无极限。

1998年9月,马钢建成国内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新产品一问世就遭遇了市场的“寒冬”,面对一片质疑声,马钢人不抛弃、不放弃,始终坚信这一新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事实证明:马钢人颇具战略眼光。

为适应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国产化的需要,马钢历经3年研制开发,马钢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横空出世”,顶替了“洋产品”,实现了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的国产化。如今,马钢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在我国渤海、黄海、南海等海洋石油平台建设中大显神威,成为我国开发海洋工业事业名不虚传的“定海神针”。

几年的市场“培育”,马钢H型钢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冶金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空白,打开了国内市场,创出名牌,带动了国内钢结构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形成了马钢H型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体系,成为马钢技术创新与市场结合的成功典范。

马钢开发的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铁路车辆用耐蚀耐候H型钢等产品的开发,提升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马钢H型钢技术、产品创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成为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力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走得好,走得稳,选好产品就要贴着市场去创新,围绕产品的功能创新,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性能冷镦钢全部依赖进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钢就建成我国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2003年,马钢又投资3.3亿元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轧机,使马钢再次成为国内高线轧机的领头羊。

马钢通过二次创新,瞄准市场需求,以降低紧固件用户制作工序成本为创新目的,使新高线工艺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积极消化吸收当今国际线材轧制领域的最新技术———热机轧制工艺技术,又突破了生产免退火工艺的关键技术,生产出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不仅实现了工艺技术和产品创新,而且降低了下游厂家的生产成本,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钢牌冷镦钢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造船、建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并逐步应用于德国大众等世界一流汽车,这标志着“马钢创造”进入了国际高端标准件市场。

创新是马钢精神的核心,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更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马钢作为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家、亚洲最大的火车车轮轮箍制造基地,40多年来,马钢人以“创业、创新、创造”精神,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也将自己锤炼成为当今世界上制造功能强大、生产技术先进的专业化车轮制造企业。

马钢瞄准世界车轮研发、制造的最新技术,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中国车轮核心竞争力,借助中国铁路数次大提速,加快马钢车轮的自我更新和全面变革,从跑进时速200公里到跑出最高时速321公里,马钢车轮将“越跑越快”。

目前,马钢车轮、轮箍和环件已拥有2000多个品种规格系列,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马钢自主研发的1250整轧机车轮是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车轮,由马钢提供用于澳大利亚矿用敞车的轴重40吨的车轮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车轮,由马钢车轮承载着美国GE公司的青藏铁路专用机车,奔驰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线上,还有正在研发的高速车轮……

马钢车轮正以不断创新的姿态高速“奔跑”,马钢人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奔向更高的目标,为民族产业的崛起奋起直追,创新不止……

马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依托国际一流的生产线,通过持续的原始性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将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由“马钢制造”向“马钢创造”跨越,既实现了依靠自主创新成果发展壮大自己的目标,也通过产品研发的创新发挥了在冶金行业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出马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50年,自强不息,50年,创新不止,责任与使命并肩,和市场的风雨同行,自主创新托起了一个全新的马钢,自主创新锻造了一个强大的马钢。(来源:马鞍山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