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辉煌30年:创新成就梦想

2008-10-28 11:57 来源: 我的钢铁

1978年的3月18日,是一个让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大会,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们说,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那一年,崇尚科技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太钢。那次科学大会上,太钢有耐热混凝土应用于高炉和热风炉砌筑、电渣熔铸异型铸件等7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被表彰。太钢的科技创新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太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让我们共同来看这样一组数字:

从1978年到2007年,钢产量从近百万吨增加到近千万吨,增加了10倍左右;不锈钢产量从不到5万吨增加到200多万吨,增加了40倍左右;利润从1亿多元增加到60多亿元,增加了60倍左右……

从这组数字的飞跃,我们不难看出,太钢在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端产品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成果,更反映了太钢从数量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进军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太钢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钢产量增长了10倍,而利润却增长了60多倍。这里的奥秘就在于,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高产品层出不穷,占到了总产量的70%左右。

三十年的艰辛,三十年的辉煌。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太钢坚持不懈、自主创新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太钢豪气冲天、气势如虹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太钢逐步引领不锈钢发展技术,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的三十年。

技术创新推动产品高端化

改革开放前期,历经了10年浩劫的太钢,百废待兴。

1977年初,欲恢复生产的太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电厂鼓风机不能动。高炉没风,无法开炉,没铁水不能炼钢,轧机也只好停着。通过全体职工三个月的奋战,锅炉终于开动起来了,各厂也随之都开始了生产。当年,钢产量就达到了57万吨。到八十年代初,已基本形成特钢生产能力的太钢,电磁纯铁、油桶板、离心铸造高合金无限冷硬复合铸铁轧辊等一批产品已成为了当时太钢的拳头产品,曾获得国家金牌奖、银牌奖、国家优质产品等称号。作为太钢的主要特钢品种——不锈钢,在当时国内来说,无论从产量、质量、品种上都已具有了相当水平,但与国际不锈钢水平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因冶炼工艺落后,导致表面质量问题突出、成本居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生产的逐步稳定,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与具有竞争力产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1983年,通过我公司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国家钢研院所专家学者10年的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座18吨氩氧炉在三钢厂拔地而起。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太钢生产工艺已达到世界水平,填补了我国不锈钢冶炼工艺的一项空白。

1984年,商钧经理在去欧洲考察不锈钢连铸机时接触到不少外国同行。他们对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国不锈钢充满了好奇,问商经理:“你们的不锈钢是用什么炉子冶炼的?”

商经理回答:“氩氧炉。”

他们接着问:“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

商经理自豪地回答道:“是我们太钢自己研制的。”

他们惊讶的表情写满了“中国也能制造氩氧炉?”的疑问。

在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应用支持下,刚刚恢复生产几年的太钢,产品质量快速提升。1980年到1985年间,创优质产品31项,其中金牌1枚、银牌3枚、部优产品15项、省优产品12项,优质率达到了52%。

“八五”期间共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4项,实现包括3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成果173项,研制出205个品种、988个规格,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质量效益型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

近年来,太钢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745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不锈钢AOD炉精炼工艺、低C+N不锈钢精炼工艺、提高钢水纯净度工艺、铁素体不锈钢性能改进工艺、超纯铁素体和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研发等方面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项目、“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项目等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形成了超级S32750双相不锈钢、宽厚规格X70-X80热轧卷板、LNG储罐用9%Ni钢、航空航天用高等级电磁纯铁DT4C等一大批太钢独有的、填补国内空白的重点战略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太钢目前已经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战略产品群,其中有些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在奥运、秦山核电站、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和谐号”高速列车、东风系列火箭等国家重点工程中,都不时出现着太钢不锈的高端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最大的用于宇航员失重训练用浮力水槽、模拟太空环境训练设备,及神五、神六、神七系列载人飞船、嫦娥一号的关键部位和发射火箭的关键部件,均采用了太钢不锈钢产品。随着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成功发射,太钢的知名度也随之享誉世界。

2006年,公司荣列“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太钢牌不锈钢还获得了“中国不锈钢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的称号。知名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太钢受到了不锈钢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管理创新加速技术超前性

三十年来,太钢始终把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程序、加大科研投入作为加速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

1980年,太钢首次召开了技术工作会议,把技术研发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讨论通过了“太钢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太钢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要求各厂制定主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员的责任制,制定技术工作条例。会上还完善了产品的质量考核制度、标准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科研新产品管理制度、废品退废制度、按炉送钢制度和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技术质量措施实施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太钢的技术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五”期间,承担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创新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创新体系的统筹策划、知识产权及知识管理等职能的技术中心,作为企业研发的主体纷纷亮相。然而,1996年太钢成立的技术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中心。直到2003年1月,太钢撤销了原技术处、钢研所、质量监督处,再造了技术中心,并重组品质部,技术中心才开始充分发挥其特有职能。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太钢的技术研发投入也在逐年递增,2006年科技投入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4.84倍,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额的5.1%。这个投入比例远远高于钢铁行业内的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中心的软硬件投入,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十个科研实验室和具有冶炼、热处理、涂层、焊接等功能的中间试验场,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成立重点品种战略经营单位(SBU),采用抵押承包方式对重大工艺技术难题进行命题招标承包,积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产销研一体化、课题负责人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业内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学紧密合作。太钢还实施“借脑”计划,邀请国际著名钢铁专家来太钢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钢铁行业权威人士担任顾问。工作站成立两年来,在科技创新上收获颇丰,特别是在抗菌不锈钢、无取向冷轧硅钢这两个高端产品的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令业界瞩目。太钢技术中心现已成为世界不锈钢技术研发的重阵,形成了不锈钢高新技术的研发平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由2001年的第101名速进到第4名。据统计,仅2006年对外技术贸易额就达到2130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75%。

太钢在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的同时,把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作为加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移植而来的先进工艺技术转化为企业内生的创新能力。1997年,太钢从美国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铁矿粉管道运输技术。2005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再建一条运输管道。太钢组织起科技攻关团队,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建成了第二条运输管道,比直接引进国外技术节省了一半以上的费用。新运输管道自建成后一直稳定运行,表明太钢已拥有运输管道制造的成熟技术。太钢还把自主研发的全流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到从美国引进的运输管道上,极大地提高了引进管道的运输能力。

面对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太钢通过对自动化研究所和计控处的整合,使工业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才资源得到优化。同时,还引入ERP、MES等8大信息化系统,六西格玛、TQM、ISO9000、JIT、TPM、5S等多种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这一系列管理方法的扎实推进,使产品质量、运行效率都有了大幅提升。

人才战略激发创新活力

改革开放初期,太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803人,个人收入每月也仅有几十元。1979年选派6名研究生到国内外研究部门学习成为了当时口口相传的一件大事。

如今的太钢,每年拿出3000万元重奖科技功臣,还大幅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优秀人才的薪酬可超过企业员工人均收入的3-8倍。每年都选送大量优秀科研人才赴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校学习。

1966年就来到太钢钢研所工作的教授级高工徐洪新,见证了太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他满怀激情地告诉记者:他是太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受益者。最早工作时每月只有58元的工资,而且一挣就是十几年。如今退休工资每月都有几千元,还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看到太钢今天的巨大变化,他感到非常骄傲。算上返聘的工作年限,徐洪新在太钢已工作了42个年头,他说,在太钢没干够,只要太钢需要,还愿发挥余热为太钢的科技发展贡献毕生精力。

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的骄人业绩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使多年来一直困扰太钢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得到了根治,太钢已由人才流失地转变成为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高地。目前,全公司共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11519名,占职工总数的32.97%。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内特聘专家25名,国外特聘专家17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4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411名,海外深造人员25名,省级以上人才库专家230名,高级工程师437名。他们正在为太钢的梦想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并不懈努力着。

重点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员、100名高级技术专家、500名优秀操作能手的“515”人才战略,加大了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太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培养了280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太钢既重视专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也重视群众性的创新活动,组织合理化建议竞赛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激发普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旺盛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太钢迅速抢占到一个个世界不锈钢技术研发的制高点。不锈钢、复合板、电磁纯铁、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不锈钢制造成本世界领先,炼钢生铁、连铸板坯、热轧卷板等五项产品制造成本竞争力居行业第一。万元产值能耗行业最低。

“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太钢人正在以强盛的创新活力,成就自己的梦想。(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