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永钢集团25年发展路

2009-11-02 09:33 来源: 我的钢铁

1984年,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为“中国现代企业元年”。年初,中央发布“1号文件”,要求发展商品生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就在这一年,诞生了很多当时微不足道,日后却各领风骚的公司,这里面包括海尔、联想、万科、TCL等。也是在这一年,当时沙洲县最小最穷的永联村筹资30万元建办了“永联轧钢厂”。25年过去了,这个村办企业已发展成有员工12000余人,总资产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310亿元的企业集团——江苏永钢集团,在国内外建立了16个销售网点,产品“联峰”牌钢材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奇式发展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力量在推动、什么精神在支撑?

用精神支撑脊梁

在25年的创业拼搏中,永钢人培育了“勤奋实干、开拓争先”的企业精神,这个精神,是支撑企业经历25年风雨茁壮成长的牢固基石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勤奋实干,即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轧钢厂初建时,生产厂长陈俊雄3个月不回家,经常到苏州、无锡找配件,由于厂里的事忙不开,妻子身体又不好,忍痛在猪崽行情好的情况下将家中的母猪低价卖给了别人;班子成员王明德的儿子得了急病,家属赶到厂里叫他回去,由于生产任务重,他托人买药带回家,自己还是坚守在生产一线上。

2002年,由于轧钢原料和成品价格出现倒挂,永钢决定上马百万吨炼钢项目,但“非典”却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困难。关键时期,“勤奋实干”的精神再次得到充分弘扬:副总经理陈华斌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手术后,他谢绝领导让他休假的安排,将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一头扎进项目建设之中;原村党委副书记杨玉飞,一次生病后,竟手举吊瓶来到工地上搞起了指挥……

开拓争先,即敢做敢为,勇于开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攀高比强,勇于赶超。在轧钢厂创办时期,由于永联十分贫穷,到银行贷款时,银行给出了“除非轧金子才有钱赚,贷款出去就是打水漂”的答复。申领冶金行业执照时,批复上留下了“无米之炊,不予批办”八个大字……种种困难并没有压倒永钢的创业者们,一群泥腿子硬是打破了“农民不能办钢厂”的禁锢;1993年筹建Φ650项目时,永钢与苏州一家冶金公司签订了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协议,然而当永钢开始土建施工后,这家公司却单方面撕毁合同,拒绝提供生产工艺设计。永钢没有在打压下屈服,而是不等、不靠,充分发动自己的技术力量,如期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1994年,国内尚无开坯轧钢一火成材生产线,为适应轧钢原料吃大坯的需要,永钢建设起一条开坯生产线,在此基础上又几经改造和调试,使之成为国内第一条开坯、轧钢一火成材生产线;2002年开始上马的百万吨炼钢项目,工程建设者克服设备、技术方面的不足,赶抢工程进度,使项目仅仅一年时间就顺利投产,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一段传奇……

正是在开拓争先精神的推动下,永钢一步步做大做强,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创下了一串骄人的数据。

用诚信赢得市场

“忠诚、守信、敬业”是永钢集团的企业道德。永钢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能在激烈的钢材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坚持讲诚守信,真诚对待每一位客户密不可分。

目前,永钢已建立了一支140多人的专职营销队伍,在国内外设立16个经营“窗口”,分别设立仓库,代办送货上门,提供优质服务。公司坚持每季度收集客户销售情况的反馈,进行整理、分析,对客户的期望进行落实、改善;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后给予答复,解决客户疑虑;积极主动地对客户进行走访,了解产品使用情况,密切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每年举行客户联谊活动,与客户共叙友谊,共话合作;专门成立质量异议小组,随时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类投诉问题,得到了合作方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多年来,永钢一直保持着“零库存销售”的营销业绩,连续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1年,苏州一位钢材经销商没听永钢总经理吴耀芳的劝告,买了一批钢材,结果赔了5万元,考虑到该经销商刚做钢材生意,永钢倒贴3万元,帮助他经受住了市场考验;2005年7月,有位客户在永钢废钢库连续“监视”多日,最终确定永钢废钢收购定价标准是“质”而非“人”,他十分满意,从此卖废钢都选择到永钢……

在永钢,不论客户大小、远近,都是“抱团取暖”的好伙伴。也正因为如此,永钢逐步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青睐,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1998年,苏州一项重点工程招标,开出的8个标全都使用永钢产品;2001年,上海第一建筑公司等8家权威市政建设单位联名写了封感谢信,感谢永钢对于上海市政建设做出的贡献……

用管理夯实实力

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力”研究鼻祖迈克尔·波特有过这样一个论断:企业要想有发展,就要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向外看,看市场,保持对市场环境的敏感,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抢先占据有利地位;一只眼睛向内看,看企业机制、管理等等,深挖潜能,夯实竞争力。永钢的25年,在依靠诚信赢得市场的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同样下足了功夫,管出了实效。

永钢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广泛招纳贤才,构筑人才高地,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冰点检验”、“加热助燃”、“框架工程”和“临渊管理”,即对于新任职人员,先“冷处理”一段时间,加以考验;对于脱颖而出的人才和技术苗子,大胆启用,大胆放权,重点培养,加快其成长速度;坚持不惟资历、不惟出身,只惟实才,果断提拔,搭好企业大厦的“框架”;坚持动态管理,对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全员竞聘”,每年让一批、降一批、免一批,促使广大干部认真工作,提升业绩。

在质量管理上,永钢坚持“精益求精,增强顾客满意;精益求进,实现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规定了110多种质量记录,使质量流程具备了可追溯性,每一批、每一件产品不论销往何处,时隔多久,都能找到生产班次和主要负责人。同时,坚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直至成品检验出厂,实施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决不让次品流入市场。今年7月份,永钢便将之前生产的10多万吨不符合内控标准的钢材进行了集中销毁。自建厂以来,“联峰”产品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国家免检产品”等称号。

在工艺技术上,永钢坚持科技兴厂,大力强化自主创新。1995年,永钢自主改造Φ530高刚度短应力半连续生产线的工艺布局,把轧制速度从4.5米/秒提高到12米/秒,项目被国家教委评为1995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永钢每年都投入数亿元,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仅2008年,企业就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标螺纹钢等10种新产品,其中6种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和省市科技进步奖。

永钢深谙“资源利用率直接关系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资源浪费就等于自绝于市场”的道理。早在2002年,公司就从节约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走上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目前,企业已形成了“资源-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实现回收利用,吨钢新水消耗、电耗、综合能耗等循环经济指标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至今,永钢已获得国家、省、市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财政奖励2170万元。

用责任回报社会

回首永钢的25年,它深深地镌刻下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一方百姓的印记。

一直以来,永钢坚持依法经营、按章纳税,近5年来,企业累计完成税收30多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长期以来,他们还把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当成一项使命。企业每年都大力支持驻苏某部队、苏州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地方教育事业。同时,不管是赈灾扶贫,还是公益事业活动,公司都慷慨解囊,给予赞助支持。2004年,印尼爆发海啸,公司立即组织捐款捐物,提供援助;2005年和2006年,公司两次捐款60多万元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企业第一时间组织干部、员工捐款,并为老家受灾的员工安排子女上学、提供心理治疗、发放慰问品慰问金。今年5月份,企业又为地震灾区人民送去了万余只“爱心包裹”。

支持永联新农村建设,是永钢积极回报社会的一大亮点。永钢所在的永联村曾是全市最小、最穷的村,1978年村民年人均分配才68元。伴随着永钢集团的发展,永联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指数而今已位居全国行政村的三甲之列,两次被授予“全国文明村”,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6000元。在永钢集团两次转制过程中,企业经营层为了让永联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给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份,这25%的股份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00多万元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村民的福利分配。2008年,永联10000余名村民人均从村集体获得的经济收益接近5000元,而永联村,已经成为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画”,走在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来源:张家港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