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石油钢管公司打造百亿元企业的调查与启示

2010-06-21 07:42 来源: 我的钢铁

宝鸡石油钢管公司打造百亿元企业的调查与启示

企业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4.6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46亿元;2008年钢管产量和销售收入实现高位翻番,双双“破百”;到去年底,钢管产量达到139.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11亿元,跻身中石油系统和宝鸡市首家制造业百亿企业,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最具成长性的专业化焊管公司。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何以在短短几年间创下如此高速发展的奇迹?它对宝鸡市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有何借鉴意义?最近,笔者深入企业进行了调查。

借势发力扬兴企之帆

顺势而为才能应运而生。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国有控股企业,其前身为创建于“三线”时期的宝鸡石油钢管厂。宝鸡钢管成功腾飞,关键在于企业抓住了三次重大机遇。首先是利用国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扭亏脱困的政策,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甩掉了历史包袱,为跨越发展扫清了体制性障碍。2000年,企业拿出部分优质资产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公司合资组建了住金钢管公司,2001年投产当年就实现利润2162万元。2002年,他们以全部资产出资,与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宝鸡钢管。股权多元化的成功“试水”,开启了企业重生的“破冰之旅”。其次是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西气东输历史机遇,通过“两手抓”解决了占市场和保供应两大难题,实现了初步做大。“两手抓”,即一手抓内强素质,通过技术攻关,强力营销,改善服务,抢占市场,先后中标西气东输一期、二期、陕京线、中俄原油管道线等重大工程,为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一手抓外扩产能,以股份制为手段,借助技术和资本优势,先后兼并资阳、辽阳两家钢管厂,并与外商合资组建上海宝世威、秦皇岛宝世顺、宝美连续管等公司,使企业产能成倍提升,开始步入“复兴之旅”。再次是借助国家实施灾后重建、应对危机保增长等政策机遇,坚持危中寻机,一方面鼓励全体员工坚定打造百亿企业的信心,一方面深化管理,加强创新,全力保障国家重点工程,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演绎出了“冷环境下也有热销售”的奇迹。钢管产量、销售收入连创历史新高;2009年两项主要指标双破百,利润达到5.08亿元。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宝鸡钢管如凤凰涅槃,实现了浴火重生,开创了跨越发展的“飞天之旅”。

创新管理夯兴企之基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宝鸡钢管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管理的创新。笔者在企业了解到,宝鸡钢管的管理理念概括为六个字就是“明责、挖潜、革新”。所谓明责,就是企业为解决“责、权、利”不一致和“大锅饭”问题,根据岗位,对中层领导干部、一般人员、科技人才和操作工人实行分类管理,并通过“目标预算管理体系”和“目标考核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这样的“严管”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所谓挖潜,其核心是用企业文化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50多年来,宝鸡钢管形成了“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BSG”、“诚信管天下”、“与管同行、以优制胜”等优秀企业文化,并以此从精神层面上提高和规范企业管理、员工素质和行为准则,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人和”基础。所谓革新,主要体现为管理方法的与时俱进。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推行“163工程”、“精神动力体系”、“以班组(岗位)建设为核心的基础管理”,再到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循环工作法等,企业总是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调整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去年以来,企业又根据国际化发展需要,在集团内推行“四大五统”管理法,即坚持“大经营、大财务、大生产、大管理”,由公司本部统一对外投标、统一订货、统一协调生产、统一组织服务、统一实施财务管理,使企业集团成员握手成拳、一体发展,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承接了一批以前干不了的重大工程。

熔铸品牌磨兴企之剑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在塑造“BSG”品牌上,宝鸡钢管以“三抓”促“三保”:一是抓技术保优势。作为我国焊接钢管生产工艺、试验检测和科技情报中心、国家行业焊接钢管标准起草单位,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科研能力最强的钢管研究院,每年拿出数千万元用于焊管技术研发,先后与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合作,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研发的X80钢级大口径螺旋埋弧焊管、连续管等新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使我国钢管制造技术迈入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坚持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设备也居国内一流。

二是抓质量保放心。树立“合格不是目的,精品才是目标”质量观,像呵护婴儿一样对待每一根钢管,确保从原料到焊缝,再到管端、水压、X光、超声波等六个检验环节100%通过,确保出厂的钢管不仅合格,而且都是精品。三是抓服务保满意。对外庄严承诺“钢管未到、服务先行”,尤其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中,不仅安排专门技术人员长期驻点现场服务,而且还组织骨干力量巡回到工地进行专门服务,形成了独有的“宝鸡钢管服务模式”。凭借领先的技术、过硬的质量、一流的服务,宝鸡钢管人把BSG打造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仅高居国内第一,而且还出口到美国、沙特、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人为本聚兴企之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宝鸡钢管坚持把人作为兴企之源,通过践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努力为职工成长创造最佳环境。企业坚持“是才必有用”的人才观,在全公司建立起了以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工人为重点,分梯次的各个层面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使每一名员工学有榜样,干有标准,成长有路径,奋斗有目标。他们还实施员工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员工赴秦皇岛进行培训和疗养。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员工在职学习提高。他们坚持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和家属,不仅让职工收入高得令人羡慕,而且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也舒适得令人向往。一年四季,宝鸡钢管厂区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争奇斗艳,让人心旷神怡。文化体育广场上花团锦簇,干净整洁,喷泉随着舒缓的音乐轻轻舞动,各种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整洁如新的厂房掩映在一片葱茏之中,步入厂区,仿佛置身公园,进入了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有心给职工谋福的平常之举竟给企业带来了意外收获——中标总额高达3.5亿美元的印度东气西送工程,创造了宝鸡市和中石油装备系统出口创汇新纪录。据印度负责人讲,“我们来宝鸡看到企业这样整洁美丽,就当即决定签约。我们相信能把企业建设得这么漂亮,产品绝对没问题”。

各方支持拓兴企之路

宝鸡钢管2009年逆势上扬、突破百亿看似偶然,却也在意料之中。作为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环境、重点项目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了宝鸡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与日本住友合资、进行股份制改造,还是履行印度东气西送工程合同,当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时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出面协调,多方帮助解决。2008年以来,市委书记唐俊昌先后10多次到宝鸡钢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去年“宝管工业园”、“焊管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面临征地搬迁、规划调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时,唐书记要求渭滨区、市发改委、工交办、国资委、规划局、城建局、综合执法、房管局、宝鸡供电局等单位抽调精兵强,组成市区联合工作组驻厂开展工作。工作组夜以继日,连续奋战,2009年春节只休了三天假就投入工作。短短三个月时间,工作组就完成了产业园400多亩土地的征用移交和置换,共搬迁企业4户,妥善安置居民188户、693人,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市委、市政府这样的倾力支持,使我们不仅把新增项目布点在宝鸡,而且把已经筹备了三年的秦皇岛项目也拉到了宝鸡。”

问渠哪得清如许?宝鸡钢管之所以能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骄人业绩,笔者认真审视,觉得宝鸡钢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领导力即战斗力,激情干事是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从宝鸡钢管的实践看,领导力就是战斗力。建设百亿企业集团、加快宝鸡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建设一支视野开阔、激情干事、无私奉献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改革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敏锐捕捉商机能力等,塑造一批百战百胜的商场将军。

——市场即战场,抓住机遇是实现企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宝鸡钢管的发展壮大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奋斗史,更是一部敏锐捕捉机遇、巧借东风加速发展的振兴史、开拓史。这一成功范例昭示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一定要善于洞察商机,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制定科学发展目标和市场营销战略,牢牢掌握主动权,才能抢占先机,风生水起,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即再生,自主创新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宝鸡钢管之所以在每次合资重组中都能赢得主动,在每次重大工程竞标中都能脱颖而出,保持快速发展,关键是拥有在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

——文化即精神,优秀文化是激励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发动机。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说:“资产重组只可以提高一时的生产力,只有文化上的改变,才能维护高生产力的发展。”宝鸡钢管50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企业成长壮大紧密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精神世界,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支撑。

——环境即沃土,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孕育大企业的温床。宝鸡钢管做大做强的实践表明,环境也是生产力。多年来,历届宝鸡市委、市政府始终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事特办,审批能快则快,费用能免则免、可减即减。在低温冰雪、汶川地震、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赴企业“嘘寒问暖”,市上很快出台了“七优先、四鼓励”等一系列支持工业保增长的扶持政策,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据统计,去年仅市级财政安排的应对危机保增长资金就达9.57亿元,市上为企业争取贴息贷款12亿元。(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