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 芜湖新兴铸管节能技改综述

2010-09-14 11:35 来源: 我的钢铁

如果说,2003年初,芜湖新兴铸管开始了在新起点上的征程,那么,“十一五”便是芜湖新兴铸管实现节能管理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资产重组:破中求立,凤凰涅槃

7年前的芜湖钢铁厂的状况不用再去描述。2003年的春天开始,一股新的力量,一股新的思维,在这块1958年就有着钢铁工人足迹和流淌汗水的土地上重新萌发,生长。

如果说过去芜钢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起初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的历程,那么后期则是在艰难中谋求生存。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无钢不立,无铁则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基础,芜湖钢铁工业的诞生、发展本身就是顺应着这种需要,钢铁厂在无中生有,小中渐大,为着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很自然成为当时国内58家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之一,后期的辉煌则是在95、96年成为安徽工业五十强。

实事求是的说,发展几十年,我们都没有节能的概念,一方面,计划经济资源调配下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煤炭、矿石的采购计划来自国家,电力的消耗指标来自经济计划部门的调配,资源有保障。另一方面,后期发展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在一段时期的困难日子,生产系统状况糟糕,我们沦落到以铁块换矿块的境地,稳定住千余人饭碗的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在感觉发展无望的时候,任意挥霍资源,浪费成为普遍行为。纵观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讲过节能,不过那是强调节约,或是把水电消耗作为控制成本的一种管理模式。《驳“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工厂曾开展过这样的大讨论,但宣传在行动上的收效甚微。

把芜钢作为放在中国版图上的一颗图钉,那么在全国密集的“图钉”(高耗能企业)中,把抓节能上升到一种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或是不多,或是我们孤陋寡闻。

回顾七年前,新兴铸管公司重组芜湖钢铁、芜湖焦化制气以后,带来的实际上是两种新的东西,一种是“无往不利,所向披靡”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彻底涤荡了过去弥漫着的消沉、自闭、无望甚至自甘放弃的空气。过去我们自豪了十数年的“99天修一座高炉”,仿佛这是祖上的功绩,在被我们奉为“宝典”了许久。新兴铸管不是这样:我们自己也要创造历史,创造纪录,在这种战斗着的精神下,我们在一期技术改造中,马不停蹄的在一个又一个工程上出现身影。没有节假日,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过去所有的精神、斗志仿佛在瞬间被激起,“一个月干了过去五年的事”,有个管理干部向我道出了“真实的谎言”。这种感受体现在工作量上,更在每个人紧张的精神中。

这是一种变化。

另一种变化则是全新的生产工序,过去我们叫“芜钢”,实际上我们有铁无钢;如果说我们有炼钢,那也是买了别人的旧电炉化铁;说我们有轧钢,我们生产的只是类似地条钢的产品,250轧机未生产也胎死腹中。我们想发展!我们很艰难。而在重组后的几年里,我们完善了铁前、铁后辅助系统,大大延长了钢铁生产链,从一个只生产初级品的炼铁厂变为一个系统完备,产能系统协调的现代化意义上的钢铁联合企业。如同灾后的汶川,过去的芜钢到现在的新兴铸管,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凤凰涅槃,在浴火中完成了华丽转身。

一期发展:消化吸收,装备升级

重组给这个企业带来精神层面的洗涤,也带来了视野上扩大,这便是大钢铁企业全新的工艺流程,两种全新的事物在这片土地上叠加,爆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芜湖钢铁工业迅速从地方小厂(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变身中型钢铁企业,再晋升为大型企业,这种规模和产能上的发展带来的是能源消耗上的几何级增长,2005年,全公司能源消耗量达到了约75万吨标煤。从而在2006年进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视线中,被列入国家节能减排千家行动企业。在千家企业中,钢铁企业共有300余家;而落户安徽省的千家企业,共有33家。

早于芜湖新兴铸管发展,国家开始把节能减排放到国家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面上了。

芜湖新兴铸管在节能管理之初,便由自为行为转为自觉行为,这也为下一步深化管理,加强监督提供了各个方面的准备。而为节能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则是公司马不停蹄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每每是和节能改造相结合的,这种效果起初便体现在节水上。

03年改造启动开始时,公司就对厂区给水管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将原先埋在地下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纵横交错的给水、排水管进行了全部规划更新,将所有的管全部更换为密封铁管,杜绝了管道渗水;我的一个老领导王世发(他还是党的九大代表)曾自豪的跟我说,芜钢厂所有的管道在他心里一本账,而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里,“账本”不再为个人资历和能力的象征,管道改造的各种信息资料已经让位于计算机检索,人人都可以对公司管网“了如指掌”了。

在工艺改造中,将水循环改造与工艺改造同步进行。炼铁将三座高炉的湿法除尘改为干法除尘,减少废水产量约1000吨/小时,高炉冲渣和炉壁冷却水分两路循环,改建、新建冷却水塔,增加水处理能力,在随后进行的球团、铸管、炼钢建设中实现内部循环,轧钢将用水分为净/浊两个循环系统,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公司全部余水进入4000立方水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焦化实行用水分级管理和废水治理,对水质较差的水,通过工艺减少废水的产生,同时建造废水池,利用先进的处理工艺,废水处理能力达到35吨/小时。处理后的水基本达到了工业废水处理标准,全部用于烧结、球团配料、炼钢红泥稀释和料场降尘处理,做到了工业废水资源化,污水零排放。

2009年年取水量只有474.8万吨,仅为2003年改造前的24.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7.82%,吨钢耗新水指标降到2.6立/吨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一期技术改造的进程中,大量的节能技术、先进设备工艺被引进、消化、吸收。构建了芜湖新兴铸管初期节能的前奏。

2003年8月-2004年2月,公司对原先的3座高炉先后进行全面的大修扩建改造,改造后,日产能力由早期的不足3000吨提升至4000吨以上。此后,高炉富氧、大风机、热风炉改造、高炉喷煤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运用让高炉生产“如虎添翼”,铁前系统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7年8月24日实现炼铁日产4057.9吨,且高炉利用系数创下全国最高水平。工序能耗迅速降低了50公斤标煤以内。过去那种以焦炭换铁水的高能耗的尴尬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2005年3月开工,同年8月建成投产70万吨球团生产线,采用了最先进的“链篦机-回转窑”生产技术,实现了低热值能源资源的利用和窑炉余热的循环利用,对改善炼铁原料结构,提升炼铁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节约利用也在新高炉投产后得以迅速发展,芜钢原先有两座3000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新兴铸管成立后的2004年6月起,投资1800余万元,新建了发电3#机组(6000kw机组),利用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的综合资源进行余热发电,同时对原有的两台机组进行了改造大修,公司自发电量大大提高。

二次创业:全面提升,创造一流

同我一样,在最初的几年,或许很多人对芜湖新兴铸管发展的“十一五”阶段性目标不是十分清晰,因为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中,所有的人目光集中到眼前急迫的工作上去,可能很少有人回去想象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去筹谋芜湖新兴铸管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将来的定位。但正因为如此,当芜湖新兴铸管已经跻身芜湖产业界一流企业的时候,四千多职工每个人都应当值得为曾经的付出和努力自豪和骄傲。

刘志毅是铸管部的电器主管工程师兼能源主管,2003年,从股份公司迁入芜湖,开始投身铸管车间的建设,在连续10个月的日以继夜的建设之后,2004年6月,铸管生产线建成投产。大量原芜钢职工被吸引到铸管工作,面对很多老厂十几年的专业电工却不知PLC为何物,以及很多根本无法适应在电脑界面上操作设备的职工,年轻的刘志毅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

我们被时代抛弃太远了,因为在信息化已经席卷之时,原先只有少数人会用电脑。电脑只是个缩影,新技术、新项目、新思路离开我们的距离就是我们的跨越空间!刘志毅们就是这样一群填补沟壑的人。他不但将自己所学、所思整理出来,而且教授《变频器节能》一类的专业课程。在他参与并主持下,铸管部几年来进行的电器设备节能改造多达十几项,比如铸管大管线一台运行功率是132KW的除尘风机,一天要用掉2900多度电,通过加装变频后,电机从工频转为变频使用,一天节电400多度,一年就是14.6万度。

其实这样的改造和技术升级的事例在芜湖新兴铸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新兴铸管在进行二次创业,伴随着创新的,是人的意识的创新,提升。

发展离心球磨铸管项目是实现芜湖新兴铸管实现产品外销的重要里程碑,因为自此以后,这里不再只把铸铁块作为产品出售了。在随后不久的2007年5月1日,当铸管大管线投产,更是进一步扩大了铸管产品的规格范围,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的铸管生产基地”实现了战略的提升。

于此并举的另一条战略思路也在按着计划一步步实现,这就是以特钢为特色的另一条发展战略之路。

我至今还记得这个景象,2005年冬季里那些混凝土浇筑的巨大的支撑柱静静的卧在老运输部路北的路上,塑料薄膜下纵横的蒸汽管道不停的在为这些大家伙不断吐出汩汩蒸汽,为它们养生呐!不久后,它们逐一立起。再不久,一座年产80万吨的炼钢生产车间便屹立在工厂中央,成为这个工厂里“十一五”二期系列技改项目的1号工程。

紧接着,80万吨棒材轧制(轧钢)一期、二期工程,精炼钢(二连铸)工程也在两年内相继投产。于此配套的动力制氧、制氮等配套工程相继完成,轧钢项目投产后,芜湖新兴铸管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工序能力配套,调整了产品结构,真正转型为以生产铸管、优质钢材并举的企业。

从绝对量来衡量,芜湖新兴铸管的用能量在不断持续的增长,然而在08年后的09年,公司总能耗折算标煤量在80万吨标煤的基础上出现了停滞,与2008年相比不增反降。而在这一年,芜湖新兴铸管的销售经济总量却从上年度的80亿产值登上了100亿,跨入芜湖市屈指可数的百亿“俱乐部”。公司在发展,以节能降耗和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共举的发展格局现出端倪。节能工作却变得更见实效了!

实际上,在2009年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当属公司“十一五”重点节能环保改造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干熄焦、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二发电)、喷煤扩容改造项目、转炉煤气回收项目、焦化清洁生产项目高位煤仓等。

有了这些项目的兴起,芜湖新兴铸管实现了总耗能同比下降,炼钢实现转炉煤气回收和转炉工序实现“负能炼钢”。炼铁、焦化工序能耗双双下降,当年全厂发电量也从2008年的不足1亿度电增加到1.6亿度电。企业自发电比例从上年度的不足25%增加到2010年一季度的31%,截止2009年,芜湖新兴铸管共实现节能量45.36万吨标准煤,完成计划的440%。这一指标,不但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全年计划,还为芜湖市完成节能指标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成为芜湖市完成节能指标的“第一人”。

细数这些工艺,犹如点数家珍。因为有了技术上的消化引进和进步,我们才能在过去“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加快投入,加速发展,不断进步,将过去节能工作从“不知为何物”的状态下,迅速得以跨越,一举成为省内乃至行业的先进企业,为芜湖节能减排的贡献率也最大。

创新发展:技术起到强大的动力作用

自2006年开始,公司实施的“十一五”规划,通过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主要围绕延伸产业链,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通过节能、降耗、减排、实现减量化生产,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向集团公司确定的“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制造用钢和管业生产基地”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企业发展无止境,而技术创新也永远没有停步。而投入生产运行的大口径厚壁离心铸钢管坯项目(管坯项目)中,采用废钢预热输送成套设备对电弧炉进行废钢加入和余热回收技术,也吸收了诸多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采用了废钢预热连续输送、电炉余热回收利用、高温烟尘净化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手段,解决了以电炉为生产方式的钢铁企业生产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实际问题,成为新型绿色的炼钢设备。

它与传统电炉冶炼方式和工艺相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钢节约电能100度、单位产量提高10%、每炉钢冶炼周期缩短20—30分钟。它与直流电弧炉相比也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一次性投资较低,炉底不需要特别维护,生产操作简单;对电网闪烁的影响及消耗指标基本与同吨位的直流电炉相当,并大幅度提高了热能和化学能输入强度;通过预热废钢,连续加料等手段加大了冶炼效率,降低能耗,使电弧炉节能减排效果更加明显。

伴随着新2#高炉的顺利投产,BPRT鼓风同轴机组的运行就成为这一工程最大的节能亮点之一,BPRT(即煤气透平与电机同轴驱动)的高炉鼓风能量回收成套机组,不仅能回收高炉炉顶煤气所具有的压力能和热能,降低煤气输送管网的流动噪声,而且可对高炉顶压、轴流风机、煤气透平进行高智能控制,提高高炉的冶炼强度和产量。使用BPRT系统不仅回收了以往在减压阀组浪费掉的能量,而且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7月28日开始试运行生产,每小时节电量达到2000度以上,达到了预计的使用效果,高炉风机用电量减少将近一般。而2009年年初,曾经在3#冲渣泵房投入使用的变频节能设备,当年节电量就达到56.94万度,5个月收回成本,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节能技术:学习、吸收、融汇、创新

芜湖新兴铸管的发展史,从宏观上看,其实是一个存量扩张发展的过程,从过去老芜钢只有生铁产品,到现在的铸管、特钢两翼发展,企业生产能力、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呈几何级增长,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过去几十年里只是小改改,家底在一点点累计,而这几年里,这样动则几亿、十数亿元的改造,对过去来了个彻底的颠覆式的改造。

而在这改造前列的人,当属为此奉献的工程技术人员。

五年来,芜湖新兴铸管在节能技术改造中成功消化和吸收的各类技术多达百余项,而把这些项目罗列出来,则是一长串的单子。而把因为技术改造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叠加,其经济效益更达数亿万元之巨。

从股份公司迁入,到形成今天的设计中心,芜湖新兴铸管设计所走过了七年的不凡道路,人员不断壮大,技术储备不断扩充。

千尺高楼从地起,而这基础的工作就是由这些设计师们主持完成的,新上项目要实现资源化、环保、高效、符合企业定位,第一步选型极其重要。而节能又是个系统工程,与生产设备工艺等等又是密不可分的,面对林林总总的参考选择,在庞杂而参差不齐的被选方案中,设选型,定基调,责任之大可想而知。设计人员要为老总提供参谋意见,因为初期的选择,意味着后续百千万甚至数亿计投入的成败。

张冰城、江书生、尹红强、姜亮等,这是我所了解的众多技术人员中的几个典型。与设计人员们沟通,其实更多的是在和智慧进行沟通,把理想变成蓝图,这一过程的发端在这里。在发展中的第一步需要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是我们用什么去实现,又以何种方式实现,采用先进适用的和投资效益比俱佳的方案,是技术人员穷其智慧需要达到的目的。面对各色方案,各种技术,技术人员需要用缜密的思维去进行梳理,在想象的空间搭建框架。为此,他们在选型之初需要与相关专业人员经常走访,比较,筛选、优化。

为做好方案选型,涉及人员们煞费苦心。一些厂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往往会掩盖其设计上的缺陷,夸大产品的优点,为此,首先他们要从国家推广的项目中发现设计的切入点,从众多推荐的厂家、工艺中进行广泛的比较,从工艺方案、设备选型、工序接口、工艺匹配等等方面做最优化的权衡。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从表象中洞悉设计的深层次问题,从专业角度探究矛盾和解决之道。

当一个课题确立之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设计所之外,我们还有更大的一批基层的专业技术和节能管理人员的队伍,刘志毅、韩亚楠、李青凯、晋华、张毅、邱明等等,因为他们的奉献,我们才能把节能工作做的如此出色。

面向“十二五”:敢问路在何方

芜湖新兴“十一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二五”正强势起步。

如果说,芜湖新兴铸管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无处不体现这技术的智慧的话,那么,在“十二五”期间,这一理念将得到持续和强化。在未来可遇见的几年内,公司将进行新行业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吸收,包括大型铸锻件生产、焊管行业(其性能优于无缝钢管和钢铁)、薄板材汽车用钢等。符合国家对特钢企业的规模、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要求和限制。以及企业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排,集约化生产的需要。而薄板钢等包括板带钢、连铸连轧薄板工艺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上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公司规划,弋江区铁前以高炉为中心,围绕高炉扩建改造,配套改造现有的烧结机及上料系统。铁前调整以环保、节能减排、提高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及降低成本,以满足两个工业区的铁水要求及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为主要目的。而三山项目的铸管产业将按照新版ISO2531标准的推行和逐步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推行节约化生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有力的与知名品牌欲推行技术和碳排放壁垒作出了决战今后五年甚至十年国际市场的姿态。

钢铁行业装备大型化、钢种特殊化、质量升级换代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压力加剧,节能减排和环保等压力进一步加剧,能源成本升高,因此实现快速低碳发展的道路,无论在政策面还是在成本面都是必然的选择。

月前,我有幸参加了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参观了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铜陵海螺的2*10000t/d孰料生产线30500kW余热发电项目,这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更在芜湖海螺(白马山)看到了海螺与日本川崎公司共同兴建的节能设备制造工厂。海螺正从节能技术的消化吸收运用,转而成为节能装备的制造基地,成为这个项目的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这其中的效益和利润不只是节能多少万吨标准煤所可以衡量的。期待若干年后,我们或有这样的行业前茅。

节能工作将伴生企业的始终,而我们的脚步将在“十二五”的台阶上再度出发。(来源:新兴铸管)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