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新本钢

2013-06-09 09:03 来源:钢联资讯

2013年6月8日,新本钢三周岁的“生日”。三年前,在人们关注、疑问、担忧的目光里,本钢与北钢合并重组为一个全新的本钢集团。三年后,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北营,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本钢,历经钢铁“寒冬”的洗礼,以更具活力、更有实力、更富魅力的姿态,向关心并寄予厚望的人们,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册上,新本钢跃升至第六位,位列中国钢铁强企第一梯队的前列;

在2012年钢铁全行业陷入亏损境地之际,新本钢却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了持续盈利;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新本钢产品出口“领跑”,2012年突破400万吨,连续三年成为中国钢铁业出口的状元。

……

历经1000多个日与夜交替的重组路,新本钢重组的效率和效果,成为全国钢铁界重组的成功典范。

华丽转身现活力

2010年,辽宁省钢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境界:以战略性重组为主体的攻坚战打响。

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科学决策对同位于本溪市、产品有相似之处、又有互补性的两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本钢集团和北钢集团进行合并重组,而重组的效果还有待时间和事实的双重检验。

此后3年时间,两钢重组持续得到了省直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多次到本钢,为本钢六大项目部的品种研发工作提供支持服务;省国土资源厅在本钢召开现场会,推进本溪地区矿产整装勘查;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与本钢签订了本溪铁矿整装勘查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本钢“十二五”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在本溪市,更是举全市之力支持合并重组。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本钢集团完成北台厂区公共设施、房产管理、供暖、供水、燃气等社会职能的移交,市领导多次到北台调研、现场办公,为两钢重组解“包袱”开绿灯。2012年,本溪市政府与本钢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和推动本钢做精做强。

而在新集团的内部,原有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带来责、权、利关系的大调整。为使合并后的企业做精做强,他们不仅力图在业务上融合、资产上融合,重要的是要让人心聚合在一起。三年的时间,两钢在大融合中激活凝聚力,实现了从“人合”到“人和”,为合并重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组当天,省里就带来了淘汰落后产能高炉升级改造项目的批准令,意味着北营公司在合并之后会重新拥有发展空间,发展的底气有了。重组之后,本钢集团领导层对北营的干部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新集团对北营公司领导层只派驻了一名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名总会计师,让北营人自己管理北营。这让北营公司的干部又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工作的融合到人心的融合,团队的凝聚力被激活了,新集团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挖掘潜力,通过内外合力创新,全力打造新本钢。

为了让重组后的企业更好地发展,本钢集团为北营公司搭建了技术研发、销售采购和融资三个平台,而技术上的融合则立竿见影地彰显了重组的魅力,北营公司员工抓住学习的契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

为了发挥本钢技术资源的优势,集团向北营公司进行了“一帮一”的业务支持,并派出技术专家,助推北营公司产品升级换代。三年来,北营不仅成功开发生产了车轮钢、汽车大梁钢、焊接气瓶钢等一系列高附加产品,还成功研制批量生产了线材上“皇冠”上的“明珠”产品帘线钢。仅北营公司轧钢厂就与本钢技术专家有超过600次技术交流,一方倾囊相授,另一方弯下腰来肯学善学,不到十个月,轧钢厂1780轧制线,2.0mm以下的系列薄规格产品已能批量生产。2011年北营实现扭亏为盈,2012年产品出口占到了集团出口总量的43%,品种钢比例增加到87%。

合并后的新本钢,胸怀更宽,目光更远。他们引进前沿管理理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聘请了著名咨询公司,与两钢抽调的优秀骨干一起,开展管理创新与实践工作。集团成立了管理创新项目部和风险管控项目部,针对合并重组后的建章建制、人员优化、组织架构、战略目标和风控管理等企业核心战略进行整体设计。

借力引智,把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引进企业,强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培训,集团与国内清华大学联手办学,300多名来自两钢的中高层管理者走进“清华园”,进行高端充电,专业骨干赴韩国浦相在钢铁技术前沿学习;请进来,让全国著名金融专家、科技专家,“零距离”传授技术、管理精髓。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与上下游用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三年后的新本钢华丽转身,集众之力、集众之智,奏响了活力新篇章。

实质重组强实力

合并重组的目的就是要实现1+1>

2,使重组的企业做精做强。

三年前的重组大会上,省政府主要领导寄予期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一个产权清晰、法人治理机制健全、运作规范的现代钢铁企业集团。

按照这一目标,新集团快速整合两钢管理平台,构建强势总部,科学设计集团管控体系,缩减机构的纵向层级。按照集团战略管控模式,根据企业核心管理职能,研究确定了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采购、营销等18条管控主线,对所属部门、业务机构和子公司实施科学管控。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了子公司董事会运作,成立集团监事会,实施向全资、控股公司派驻监事,建立健全了子公司董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了财务管控,向集团所属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和产权代表。

定位准确的结构性重组,适应合并重组的需要,整合两钢的管理平台,构建了一个高效的集团管控体和强势集团总部,统筹调配两钢资源,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合并重组后,新本钢以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为手段,加速推进各项要素对接融合。仅用8个月使北营厂区ERP项目快速上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以财务为核心、销售为龙头、质量为桥梁,产销一体化的运作平台。

统一采购业务,大宗原燃料采购,发挥集团的影响力和掌控力,锁定紧缺战略资源,仅集团采购一项就为北营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达7亿元,且每年也将为北营公司降低成本3亿多元。

统一销售业务,北营公司线材、棒材等建材产品进入本钢集团统一产品体系,借助本钢集团稳定的销售渠道,迅速扩展了市场空间,丰富了本钢集团用户市场的产品结构。2012年仅出口一项,北营公司产品就占了集团出口总量的43%。

推进技术融合,借助本钢技术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北营公司车轮钢系列、汽车大梁钢系列、焊接气瓶钢系列、工业链条钢系列等钢种调试和批量生产成功,填补了北营公司新产品的空白。目前,北营公司高档次品种钢比例比两钢重组前增加了50%以上,不断挺进高端市场领域,长材品种钢比例已超过80%。

生产系统一个步调,科学统筹,在加速推进以上要素融合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了质量、财务、工程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各项要素资源共享。

重组三年来,借助各自拥有的市场优势、管理经验、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了两钢资源优势互补;资源的重组,使集团资源掌控力、市场话语权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重组后的规模优势和一体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明显,进而形成了集团新的竞争力。

三年,面对担忧、争议和关注,本钢集团用它低调却积极、稳健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卓有成效的重组之路:

以产权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实质性地运作,通过战略重组、结构重组、资源重组、人文重组等一系列深度融合的举措,活了新北营,强了新本钢。

北营公司产品告别“大路货”,双高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成为新集团盈利创效大户;新本钢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集团的规模优势、人才聚集优势、技术研发优势、资源掌控优势、市场话语权优势得到彰显。

今天的新本钢,作为一个更精、更强的市场竞争主体,活跃在中国和世界钢铁市场。

多点布局显魅力

两钢合并重组,新本钢如何借助合并重组的契机,做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产业链优势、提高产业附加值?

三年前,新本钢决策层提前“把脉”本钢集团发展“路径”:按照两钢“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原则,迅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两钢“十二五”发展战略。于是,一个以钢铁及资源主业为主,以贸易、金融、房地产、工程技术、事业发展的“1+5”的产业组合应势而生。

三年来,围绕战略与发展规划,新本钢适时布局,准确定位新本钢“十二五”的新发展,一个个关键性战略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走专业化、精品化、做专做强的特色化之路,培育资源配置的控制能力。

新本钢将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协同”的发展方针,以钢铁为核心主业,链接全球钢铁网络,通过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扩张构建综合竞争优势,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拓展业务领域,建立以钢铁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围绕钢铁主业,拓展贸易、金融、房地产、工程技术、事业发展五大板块,目前本钢已形成“1+5”产业集群式发展,建立起国际化营销网络,多元经营进出口贸易,实施全球化经营。

三年来,“1+5”板块齐头并进:工程技术板块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形成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信息服务及研发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机械制造公司近日首次把“本钢制造”打入俄罗斯,信息自动化公司以高超的技术力量,在省内外叫响了“本钢IT”的名字。轧辊、起重机、矿用汽车等产品走出了辽宁,走向全国。贸易板块,在销售钢铁主导产品的同时,加大化工产品、冶金渣、废旧物资等非钢产品销售力度。非本钢产品贸易和期货贸易也依市而动,抢占市场创效先机。2012年贸易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倍,其中非本钢产品贸易增长2.5倍。2012年金融、工程技术、房地产开发、事业发展等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

本钢集团董事长张晓芳曾经说过:“我们的眼界要宽,思路要宽,胸襟要宽,要跳出本钢看本钢,跳出中国看本钢。”

产业拓展的同时,市场更要拓展。本钢集团全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高地,建立起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实施全球化经营。三年来,海外用户群由2010年的40多家增加到90家,出口产品的品种从板材、长材到线材和铸管,实现了各品种、规格的全覆盖,实现了从热轧、冷轧、管线钢、硅钢、镀锌、特钢、螺纹纲、线材、球墨铸管等十余种产品,“组团出海”打市场的积极态势。

面对国内外钢铁产业的“严冬”,本钢集团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加快从规模效益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在重组的企业内部进行更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推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合并重组新集团的发展质量。

从合并重组之初,新本钢准确定位了两个企业的产品品种生产方向,细分主打市场。本钢板材公司以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级别管线钢、集装箱用钢、硅钢、特殊钢等“双高”产品为主,北营公司以帘线钢、弹簧钢、高强螺纹钢、抗震钢筋等棒线材和管材为主。实施产品结构差异化和产品精品化目标,着力打造精品板材、一流线材基地。

三年来,本钢牌汽车板用户已达40多家,实现了批量出口;高级别管线钢X70、X80等系列产品应用于印度管线和西气东输二线等十几条重点管线工程;家电板实现了海尔、格力、三星、奥克斯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全覆盖;汽车车轮用钢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本钢集团加大对北营公司的技术研发、生产的投入,使北营公司的主导产品长材,实现了从普通建材向高端的跨越,品种由两个增加到80余个,产能由50万吨提升到350万吨。拳头产品帘线钢得到国际供应商贝卡尔特公司的认证;高强抗震钢筋,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磁悬浮列车”、深圳地铁、大连机场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中……

三年来,本钢不断提升服务的软实力,向用户提供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高品质系列服务,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服务流程,做精、做细服务链;每年定期向全国各销售网络和重点用户派驻“技术服务大使”的同时,将集团首席工程师派驻到销售一线,解决用户在用前、用中、用后过程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反馈用户意见,开通技术沟通“绿色通道”。

三年来,本钢不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合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杰作”,北营高炉升级改造工程,三个达产达效;投资近3亿元,43个污水“零排放”工程,使本钢彻底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冷轧高强钢、丹东不锈钢冷轧、能源管控中心……一项项围绕企业解决生产瓶颈、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的重点关键项目,落地生根。

合并重组三年后,一个更强、更具竞争力的新本钢,正以独特的魅力呈现出愈来愈美好的前景。今天的新本钢,生产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产业在多领域拓展,做大拉长产业链,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实力、更富魅力的新本钢正在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